發布時間:2010-05-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李道德是壽縣一家食用菌合作社社長,他生產食用菌的方法與別人完全不同,蘑菇都長在泥土墻上,不但成本降低50%產量提高,還能生產1公斤十多元錢的秀珍菇、姬菇等十多種珍稀食用菌。這些人就是沖著泥土墻來的,想看看泥土墻里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李道德:二○○八年我做了一年,附近的村民好奇都來看了,感覺我效益都不錯。
二○○八年李道德用泥土墻種了一千二百多平方米珍稀食用菌,凈賺8萬多元,是以前普通食用菌收入的兩倍。其實在當地李道德并非第一個用泥土墻生產食用菌的人,他是從鄰縣一個叫丁倫保的人那里學來的。
丁倫保是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生產經營食用菌圈子里摸爬滾打了十多年,二○○六年丁倫保發現,合肥市食用菌種植面積雖然已經有3000畝,但是產品主要是香菇木耳、平菇等普通食用菌,合肥市場上需要的珍稀食用菌很少有人生產。
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倫保:雞腿菇、秀珍菇、姬菇,珍稀菇大部分當時從福建、浙江等地調運過來,但這樣調運過來的菇新鮮度差,價格比較偏高。
福建、浙江等地種珍稀食用菌都使用棉籽殼,合肥不產棉籽殼,如果從外地調運成本很高,所以很少有人種植珍稀食用菌。二○○六年,丁倫保用十年時間試種成功,一種用長稻草、麥草立體栽培食用菌的方法,能生產十多種蘑菇,包括1公斤十多元的珍稀食用菌,栽培成本降低50%。丁倫保意識到,只有讓種植戶用這種方法賺到錢合作社才有錢賺,最后丁倫保盯上了肥西縣花崗鎮的解明友,解明友一直使用菌袋生產平菇,成本高效益也不好。
記者:一個菌袋得多少錢?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花崗鎮四灣村種植戶解明友:買的話,在市場沒有4元錢買不到。
記者:就是一個菌袋買過來沒有4元錢不行?
解明友:對。
記者:那要是加上人工投入的話?
解明友:起碼花到6元錢。
按一個菌袋產1.5公斤平菇賣10元錢計算,一個菌袋產的平菇解明友只能賺4元錢。
二○○七年春節剛過,丁倫保找到解明友要求與解明友合作,由他提供菌種、技術服務、負責產品回收,讓解明友按照他的方法生產珍稀食用菌。
解明友:一般都是棉籽殼原料多,搞那個搞慣了。
記者:當時相信這個能做嗎?
解明友:當時還不相信。
丁倫保沒想到會遭到解明友的拒絕。一氣之下,他在肥西縣花崗鎮,建了一個三十多畝的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想用事實說服農戶與他合作。記者采訪期間正好遇見丁倫保組織工人打菌包生產秀珍菇。
丁倫保:做東西就要做快一點,慢慢吞吞不行,我來做一個給你們看看。
記者:你要親自上手做一個?
丁倫保:對,我要親自做一個給他們看一下。不要放得太厚,這個種子你們不要搞那么大,太大了,這個種子主要在四周撒,不要撒到這里。我來搞,我來搞。
記者:這正在撒的是菌種嗎?
丁倫保:對,菌種。
丁倫保:我們一層草一層菌種,共放三層。
丁倫保告訴記者,打一個菌包需要15公斤稻草,當地是水稻主產區稻草很便宜,加上菌種和人工費用,一個菌包投入不超過6元錢,相當于一個菌袋的投入,但是菌包的體積是菌袋的十多倍,產量至少是菌袋的5倍。
等菌包打好后長出菌絲才能制作菌墻,一個菌墻用三到四個菌包,菌墻外面還必須涂抹一層加了尿素、磷肥等營養成份的泥漿。
記者:為什么拿手抹這個泥?
種植基地員工倪有年:手抹它平實,你像泥多了它就出不來。
丁倫保:這樣子抹便于它透氣,第二個我們用泥漿主要是保證它的濕度。
菌墻制作好后,至少10天才能出菇。因為菌墻集中了菌袋、菌床、大田種植蘑菇等栽培優點,放入不同菌種會產出不同食用菌,所以能種十多種珍稀食用菌。二○○七年夏天,丁倫保第一批食用菌出來后,迫不及待邀請各鄉鎮食用菌種植戶參觀,然而大部分種植戶因為沒用泥土墻種過食用菌所以始終不相信。
直到秋季的一天,種植基地來了幾個在外打工反鄉的年輕婦女,她們讓丁倫保又有了新的想法。領頭的人叫張洪寬,是肥西縣小柏村人,就是沖著這種方法種蘑菇成本低來的。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張洪寬:聽人家講,丁總在那邊搞長稻草種蘑菇,我們農村稻草多,我就到他那邊去看看。
丁倫保:通過她這樣一個點來輻射我們周邊的老百姓來發展。
丁倫保認為來的是一撥年輕人,一定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就帶張洪寬到大棚里參觀。
張洪寬:沒見過在墻上面長蘑菇。
丁倫保:那反映大吃一驚呀。
張洪寬:那個菌墻一米高一米多長,上面長滿一朵一朵的蘑菇,好大好大一個。
丁倫保:有的大蘑菇長到二十多斤重,她說乖乖,我從來沒看到這么大的蘑菇。
當天張洪寬就決定留下來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半個月以后,張洪寬花一千多元在家門口搭了一個大棚,稻草不用花錢,她從丁倫保那里購買了50元錢的菌種,打了30個菌包磊了10個菌墻試種賣價高的姬菇,1個月過去了張洪寬不敢出遠門守在大棚里觀察出菇情況。
張洪寬:產量高,它就是五面都能出菇,這一面這一面這上面,還有那邊都能出菇。
每天下午張洪寬把采摘的新鮮姬菇交給丁倫保,由丁倫保運到合肥市銷售,因為本地生產成本低,銷售價比外省的1公斤至少低1元錢,所以很好賣。
張洪寬:姬菇在城里面零售價大概在七八元錢一斤。
按一個菌包最少產七公斤姬菇,一個菌墻至少能產20公斤,張洪寬第一季產了二百多公斤姬菇,銷售收入三千多元凈賺了二千多。有了前面的經驗,二○○八年張洪寬把種植規模擴大到3個大棚,用100個菌墻種植姬菇、秀珍菇等珍稀食用菌。
張洪寬:姬菇吃著口感比較好,它長得很小,采摘的茬數很多,能多采兩三茬。
二○○八年張洪寬把珍稀食用菌銷往合肥市場,一公斤至少賣到十五六元錢,純收入2萬多元。看張洪寬賺了錢,以前在外打工返鄉的村民也跟著一塊種。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高坤勇:我們也在跟她學。
記者:現在種了嗎?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小柏村種植戶華中強:種了。
二○○八年,合作社已經發展肥西縣380戶農民用泥土墻生產珍稀食用菌。年產食用菌1000多噸,品種增加到16種,產品都被運到合肥市場銷售。
這天晚上,記者來到合肥市周谷堆批發市場,這時合作社工作人員正忙著幫客戶裝車。
安徽省合肥市天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銷售人員陳杰:像這個雞腿菇我們是論袋的,這一袋是5斤賣30元錢,秀珍菇我們現在供給他們一袋賣30元錢,6元錢一斤。
陳杰告訴記者,他們平均每天銷售食用菌4000多公斤,交易金額四五萬元,珍稀食用菌占到一半以上,除了供應合肥市場外,還賣到南京、上海、廣州等地。
看珍稀食用菌的確有錢賺,二○○八年,肥西縣鄰近縣市食用菌合作社也開始用泥土墻生產珍稀食用菌,種植戶增加到600戶,一年純收入4000多萬元。給農戶提供菌種、銷售食用菌,丁倫保的合作社一年也有300多萬元的收入。(黃金創業網)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