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5-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江津區慈云鎮慈音寺社區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蘑菇書記”。憑著一股敢闖敢拼干勁,他帶領村民種植蘑菇,使一個曾經只能解決溫飽的貧困社區如今實現了人均純收入6000元。他就是該社區黨委書記吳均偉。
放棄優厚工作毅然回鄉
1992年,21歲的吳均偉從部隊復員后,成了一家外資企業的白領。在許多人眼里,這種日子該知足了;然而,家鄉的貧窮卻始終縈繞在吳均偉的心頭。幾經思量,他毅然放棄了優厚的工作和待遇,回到了生養他的家鄉。
高中文化、軍人出身,吳均偉獲得了社區5000多群眾的信任。2004年,在全村干部群眾人心思進的極力要求下,吳均偉被選為慈音寺社區主任,隨后又被選為社區黨委書記。面對5000群眾信任的目光,吳均偉倍感肩上擔子的份量。
千里拜師尋求致富經
“一定要闖出一條路,帶領群眾盡快致富!”上任后的吳均偉把帶領群眾致富作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他先后種植過花卉苗木和蔬菜,但始終收效甚微。
軍人永不服輸的性格使他更加堅定了信念。通過市場調查,他發現發展食用菌是一項“短、平、快”的致富項目。說干就干,為了盡快學到技術,2005年2月吳均偉說服妻子,拿出家里2萬多元的積蓄趕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江蘇高郵蘑菇研究所,潛心學習起了食用菌種植技術。經過系統的學習實踐,吳均偉掌握了全套種植要領,當年他就購回了4000多元的香茹和木耳菌種,大干了起來。第二年5月,當他家的13畝蘑菇全部賣完后,純收入竟然達到了9萬余元。
帶領村民們共同富路
吳均偉的努力和堅持終于為村民找到了一扇致富之門。如何帶動村民種植蘑菇成了吳均偉接下來的首要任務。村民吳均凱,一家四口人,生產是雷打不動的“老三篇”,日子一直很緊巴。吳均偉主動上門,耐心說服他發展食用菌,并積極為他跑貸款籌集資金,無償傳授種植技術。在吳均偉的悉心指導下,吳均凱試種了1畝香菇,當年就收入近萬。
這下,鄉親們終于看到種植蘑菇技術并并不難,收入也好,于是紛紛向吳均偉請教。對于鄉親們的求助,他總是有求必應,無論是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只要誰家有需要,他都是隨叫隨到,手把手地教鄉親們堆料、翻堆、上菇床、菇床管理、采收……對于困難戶,吳均偉還免費提供菌種。
“以前我家里硬是窮得叮當響,自從吳書記幫助我走上了這條種植業大道后,我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啦!”多次得到過吳均偉幫助的村民晏樹清話語里充滿了感激。在他的帶動下,該鎮慈音寺社區先后有100戶村民種起了蘑菇。如今,當地的種植規模已達到150余畝,每天出產鮮蘑菇4噸左右,每年為村民帶來120余萬元的收入。除了本地的客商前來收購外,還吸引了重慶市盤溪蔬菜市場的批發商戶……靠種蘑菇富起來的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吳均偉為“蘑菇書記”!
跨村發展是最大心愿
種蘑菇到底有哪些技術?效益到底如何?采訪中,吳均偉向筆者作了詳細介紹。他說只要選好適合當地氣候的菌種、注意搞好消毒殺菌、日常管理和采收就能有好收成。以當地的氣候為例,一般種香菇、球蓋菇為適宜,經濟效益也很好。蘑菇在11月份,水稻收割后就可下種。在下種前,可將稻草、玉米桿、麥桿等農作物桔桿粉碎發酵后作為底料,可減少施肥,提高蘑菇產量。下種后,搞好溫度、濕度以及營養管理就能保持蘑菇正常生長發育。下種后香菇一般90天就可采收,球蓋菇則只需40天左右,采收一直持續到第二年4月。采收完成后,還可以種植水稻,讓稻田做到了不歇空。正常情況下,種一季球蓋菇每畝純收入在6000元左右,種一季香菇每畝在8000元左右。
種植蘑菇讓吳均偉獲得了成功,但他卻絲毫沒有歇口氣的意思。最近他又動員村民成立了蘑菇專業合作社,把大批種大戶吸引到合作社里。他說,成立蘑菇專業合作社不僅實現了技術、信息、資金的共享,還大大提高了蘑菇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合力滿足了一些收購大戶的需要,提高了產業的知名度。
談到下一步的打算時,吳均偉說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跨村發展蘑菇種植產業,要趕在下半年種植季節到來之前,發動附近涼河村、小園村村民一起種植,讓小小蘑菇為更多的村民帶來富裕。(人民網·重慶視窗)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