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7-2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西藏,有43個以上的縣都有野生蟲草分布,蟲草成了許多蟲草產地縣農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在一些縣,蟲草所創造的收入甚至占到全縣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
怎樣保護蟲草資源,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自治區及全區各級政府都做了一系列工作,蟲草資源已經逐步走上可持續利用的健康發展之路。
生態惡化已影響蟲草品質 3000巡山員巡山查證
嘉黎縣的巴頓一家今年挖了6.8斤1300條/斤的蟲草,但只能賣4.5萬元/斤的價格。去年,他家挖的4.5斤蟲草也賣到4.5萬元/斤的價格。為什么今年他家挖的蟲草價格會低于同級別的蟲草呢?因為他的蟲草蟲體瘦、草頭長。布達瑪說,這說明,挖蟲草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已經對蟲草品質造成影響。
布達瑪說,去年和今年的“蟲草季”,整個那曲地區分別有13萬人、12.5萬人的蟲草采集隊伍,每天揮鎬“戰斗”在110多個蟲草采集點。由于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亂采濫挖蟲草,一些采集點已經出現產量和品質下降的趨勢,分布區域也逐年縮小。
幾年前,中國科學院的考察隊對西藏蟲草產區進行考察后也發現,西藏蟲草分布密集區目前的產量僅為25年前的10%;原分布密集區中,有40%的地塊已經多年未發現有蟲草生長了。
為了杜絕無序采挖蟲草,在“蟲草季”時,那曲地區由工作組、農牧、環保、公安、民兵、鄉干部、村干部等組成的近3000人的巡山工作人員,每天在110多個蟲草采集點巡山查證。
另外,工作組還下鄉進村,與村里簽訂蟲草采集安全責任書,向村民宣講有關法律知識和講解文件精神,增強了農牧民合理采集蟲草和保護蟲草資源的自覺性。
“蟲草季”外人難以靠近 挖蟲草須人手一證
記者18日在那曲采訪時聽到了這樣一則小故事:今年6月,一位上海攝影家為了拍攝一組表現蟲草采挖的專題圖片,到那曲托朋友找到一位蟲草收購商,從蟲草收購商那里借來一斤蟲草,然后在這位收購商的陪同下,帶上蟲草收購證等各種證件,來到離那曲鎮最近的一處蟲草產地——古露鎮。他們在當地找到村長,以每人20元/小時的價錢,雇請了當地10位村民,把自己帶去的一斤蟲草掩埋在已經采集過的蟲草地下,模擬了蟲草采集的場景。這位攝影家才最終完成了這組《挖蟲草》攝影作品。
為什么這位攝影家不直接去采挖蟲草的現場進行拍攝,而是拐彎抹角煞費苦心才完成這組攝影作品?那是因為那曲實施的一系列蟲草資源保護措施:在每年“蟲草季”時都禁止外人進入蟲草采集現場;有的蟲草產地甚至禁止外人進入縣城,只有本地人和在當地經商人員憑身份證和能證明其在當地經商的營業執照等證件,才能順利通過關卡。
那曲地區商務局副局長布達瑪告訴記者,為了保護蟲草資源,防止無序采集,從2006年開始,那曲地區開始對上山挖蟲草的人員發放蟲草采集證。到今年,6個蟲草產地縣符合蟲草采集條件的農牧民都已經人手一本領到蟲草采集證。
出臺蟲草采集管理辦法 蟲草走上持續發展之路
布達瑪說,蟲草對生長環境的溫、濕度、光照和其他植被等有著很強烈的依靠性。因此,草場生態的惡化,必將使蟲草寄生昆蟲失去豐碩的食料植物和賴以生長的天然條件,蟲草的產量和品質就會受到影響。
為了規范蟲草采集秩序,維護、改善草原生態環境,2006年,自治區政府出臺了《西藏自治區冬蟲夏草采集管理暫行辦法》,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辦法》規定,采集蟲草應當取得采集證,實行一人一證;蟲草采集人員申辦蟲草采集證時,還須依法繳納草原植被恢復費;采集蟲草時對草皮要隨挖隨填,不得使用對草原植被具有破壞性的蟲草采集工具;禁止無證采集或者在禁采區采集蟲草。
“蟲草的采挖季節正是高原草甸的恢復成長期,其采挖對草甸的恢復有很大的影響。若不采取有效的隨挖隨填措施,每采集一根蟲草,至少會破壞30平方厘米的草皮,裸露的泥土極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場退化甚至沙化。”布達瑪說,《辦法》的頒布實施,有效規范了西藏蟲草的采集行為,確保了采集期間的社會局勢穩定,蟲草的有序采集不斷規范,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
那曲地區往年在蟲草采挖季節出現的蟲草采集糾紛,今年沒有發現一起。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