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9-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中國福建中部的古田,是著名的食用菌培植地。
淳樸的村鎮,正逢收成之季,磚房煙囪里正冒著一縷白煙,有“孤煙直”的遼闊意象,這磚房便是菌類培植溫室。
人在旅途,除了游覽風景古跡,品嘗風味美食,領略風土民情,有時還有點點滴滴意想不到的收獲,不僅能廣聞益見,也平添旅途中的無窮樂趣。中國福建中部的古田就是一例。
淳樸村鎮“孤煙直”
旅游資料上的古田,除了是中國著名的食用菌培植基地,也是個山水明秀,宛若桃源般的寧靜村莊。也許是滄海桑田,景隨時遷,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古田廣袤的田野,已被開發興建為現代化個體農場,旅游書中所述的“楊柳岸,古民居”早已無跡可尋。
然而,古田猶不失為一個淳樸的村鎮,走在田垅邊、道路旁,見迎面而來的大卡車載著滿滿一車以塑料袋包裝,如小山丘般聳然高于車頂的香菇、雞腿菇或白木耳。這都是些送貨的車子,正逢收成之季,不遠的磚房,煙囪里正冒著一縷白煙,很有“孤煙直”的遼闊意象。向當地人打聽附近可有供人參觀的農場,也就是古田人稱作“菇房”的菌類培植溫室。
白木耳黑暗中綻開
順著指引,來到不遠處一所磚房,門外停了一輛載滿白木耳的卡車。星期日無須上學,兩名純樸秀氣的小姑娘正在門前耍逗懷中的白兔。向她們說明來意,她們既熱情又羞澀的表示樂意帶領參觀,姑娘清純的笑靨,讓人感覺如沐春風。
隨這對堂姐妹走進簡陋得只有四壁磚墻的房舍,門楣垂著攀援植物,在柔柔晨光和漫漫輕煙籠罩下,這片藤蔓更顯得生機勃勃、蒼翠茂盛。農人正在處理那些用過的棉子殼,也就是用于種植白木耳的培植養料。保留部分可再使用的,其余則扔進烘干爐里作燃料。對面是烘房,煙,就由那兒冉冉飄升。
兩名姑娘打開木門把我們領進幽暗、靜謐的溫室,頃刻感覺溫度與外界截然不同。眼下正是收成的季節,溫室里一層層的木架,整齊有序的綻開著比碗口略大,水分飽滿,顫巍巍仿佛充滿彈性的白木耳,在黑暗中愈顯晶瑩剔透。
溫室須慎防細菌感染,我們僅停留片刻,就往烘房走去。姑娘你一言我一語的,把養菌過程細細描述一番:把菌種置入壓成長條形以塑料袋包著的棉子殼內,就可放在溫室的木架上發菌,空氣宜干燥,待出菌時,室溫宜在25°C,每日噴霧2至3次,濕度必須控制在85左右。加入麥皮的棉子殼是白木耳成長期的養分。
初夏必須用篷草、樹葉或黑色塑料布遮蓋溫室屋頂及四壁,以降低溫度。仲夏最熱的時節不能種植,通常由5月休息致9月下旬,10月再開工。北風席卷的冬季,必須在菇房外的地洞里燒火取暖,以北方“炕”的原理,讓室溫不至于太低,寒冷的隆冬亦不宜養植白木耳。經過40天的培植,白木耳即可采摘。
培植菌類經驗最重要
一朵朵雪白的木耳摘下后,必須先放入水槽中漂洗干凈,然后整齊排列在竹編托盤上,待水分滴干,潔白的木耳就重重疊疊的被送進烘爐高溫烘干。這個有如小房間似的烘爐,溫度達80°C,大約要烘7至8小時。巨型烘爐的燃料是柴薪還有那些用過的棉子殼。
烘干后的白木耳堆積如山,以龐然大塑料袋分批包裝。一大袋白木耳,比人還高,農人還得站立在板凳上進行包裝。
姑娘指著溫室外懸掛的滅蚊燈,說道:蟲害是有的,田野間駁雜的飛蟲很多,尤其夏天的蚊子、蒼蠅,都是溫室的大敵;如果木耳被吸干汁液,損失就慘重。母菌、菌種的質量固然重要,但她們認為菌類培植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是日積月累、親身體會的寶貴經驗。
看過了木耳,隨她們一并參觀了雞腿菇和香菇的溫室,菌類的培植方式與過程大致相同。
遠道而來,此行真是長了知識。《憫農》詩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種稻辛苦,培植木耳、香菇,何嘗不是朵朵皆艱辛?豐收是喜悅的,農人眉宇間的明晦卷舒,哀樂眼眸,全副心思大抵就牢牢系在這看似輕盈卻承載著一家子活計的白木耳身上。
在古田的餐館里細細品嘗當地各種新鮮菇類烹調的佳肴,那飽滿、鮮甜的佳味令人久久難忘。回憶溫室所見,農村姑娘的款款熱情,娓娓敘述,至今猶深深感念。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