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0-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軟質蘑菇不耐儲運。發酵料栽培法可以有效減少壞棒。工人將蘑菇分等后裝箱。
進入6月,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的蘑菇開始陸續成熟,頭幾次市場交易能賣出什么價,會影響到今后的價格走向,因此大家都很看重,可是,買賣雙方似乎都有點氣不順。
雙方對蘑菇的定價爭執不下,收購商提出了3元一公斤的一口價,農戶不認,可收購商卻說什么也不肯松口提價,一時間雙方僵了起來,這蘑菇是賣還是不賣,大家也沒了主意。而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很快改變了這種尷尬局面,一見他來了農戶們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來人叫馬俊生,他說:“質量不好你給不好的價格,質量好給好價格。你看行不行,你要是不行就別人收,你要拿出一個意見來。 ”馬俊生三言兩語就化解了經銷商和農戶之間的僵局,按質定價,雙方都很服氣。這馬俊生是誰,他怎么會有這樣的能力呢?
在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只要提到馬俊生這個名字,村民們就會流露出既羨慕又佩服的神情。
幫助父母種菜 問鼎“蔬菜狀元”
大伙的偶像馬俊生,是土生土長的岫巖人,初中畢業后,他就幫著父母在家種菜,一年下來,收入只有三四千元,全家人勉強維持生活。常年在菜地里摸爬滾打,馬俊生練就了一手絕活,到他當家的時候,還是同樣一塊地,他卻能創造出一個奇跡。
同樣是一塊地,馬俊生最多一年可以產8個品種。別人一茬玉米最高收入為800元,他一茬下來可以收入5800元。
靠種菜,多茬輪作,馬俊生賺到了幾十萬元,被評為鞍山市蔬菜狀元、遼寧省勞動模范。可在2007年,這個鼎鼎有名的 “蔬菜狀元”,卻突然不種蔬菜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更掙錢的東西。而他的決定讓很多人感到有些迷惑。
當地蔬菜局技術員表示,當初反差挺大,馬俊生原來種蔬菜時,無論是規模效益,還是單位面積效益,全縣幾乎沒有能勝過他的,他做得特別好。改行后他能不能吃準,能不能做好,很多人都懷疑。
改種蘑菇運輸時間長影響售價
馬俊生發現的比種菜更賺錢的東西就是蘑菇,種蘑菇在當地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岫巖縣種植蘑菇有幾十年的歷史,從2006年開始規模化發展香菇,還形成了東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
看好蘑菇的發展,2007年馬俊生試種了一個大棚,4個半月就賺到了將近4萬元錢,這個結果讓他覺得很刺激。2007年一年的收入,要比種蔬菜的兩年還要高,他一心一意想賺錢,所以就把蔬菜全部砍掉了。
2008年,馬俊生那38畝種菜的地剛好被政府征用,他得到了200萬的補償款,拿到這筆錢,馬俊生毫不猶豫,一股腦地全部投入種植蘑菇。馬俊生承包了100多畝地。可誰都沒想到,一向在種菜行業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物,偏偏就栽倒在了蘑菇上,成為了很多人同情的對象。
建好基地后,馬俊生從牧牛鄉購買現成的菌棒,出菇后再通過那里的市場銷售,按說這是省心又賺錢的買賣,可在一次賣菇時,馬俊生發現自己賣虧了,同樣的品種,自己的香菇比別人的一斤就少3角錢。馬俊生心里不服氣,可當時經紀人說出的原因又讓他幾乎啞口無言。來的路上三四個小時,多多少少質量受影響,特別是熱天容易起紅點,影響質量。
馬俊生的基地離牧牛鄉蘑菇集散地有三四個小時的車程,別看就只差這幾個小時,在當時卻決定了馬俊生蘑菇的賣價。
馬俊生雖然投入了200萬種蘑菇,可他的規模和人家一個鄉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經銷商不愿意上門收購。馬俊生是個不認輸的人,他種蔬菜能種成省勞模,種蘑菇他也要走到別人前面去,馬俊生決定以變求生存。自己的產品贏得不了客戶滿意,就沒市場,他當時想,繼續跟牧牛做下去,自己的產品贏得不了客戶的心,所以要先走一步,要先變。
改種硬質蘑菇大火讓他傾家蕩產
但令馬俊生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改變帶來的不是他想象中的后來者居上,而是急轉直下,甚至把他推向了絕境的邊緣,差點傾家蕩產。
憑著“蔬菜狀元”的經驗和眼光,馬俊生開始以變求生存,但這次改變卻給馬俊生帶來了預想不到的后果。
當時整個牧牛鄉種的都是一種軟質蘑菇,軟質香菇雖然產量大,但卻不耐儲運、容易變形變質,常溫放一天,菌褶就開了,還會紅根,這是牧牛鄉蘑菇產業的軟肋。
馬俊生是個不安于現狀的人,看清了這種形勢后,他決定創新。能不能種一種耐儲運的品種,來改變自己的被動局面呢?他到處打聽,終于在福建找到了常溫可保存10天的硬質香菇。硬質香菇比軟質香菇含水分少,不容易變質,賣40天沒問題,還可以隨便捏。
2008年年底,馬俊生花了幾十萬準備了34萬硬質香菇棒菌種,他是第一個引進硬質香菇的種植戶,馬俊生相信憑著自己獨特的眼光,他能在競爭激烈的蘑菇行業中后來居上。馬俊生萬萬沒有想到,這種改變帶來的竟然會是一場災難。
臘月二十三,是傳統的小年,這一天馬俊生給工人放了假,廠里還剩了些零碎活,馬俊生想著干完就回家過年。為了給菌種升溫,他就在里面燒熱風爐,溫度升到了20度。
忙了一下午,到晚上馬俊生封了爐子,回了家,剛準備歇歇,就聽見女兒大叫起來。 “爸,著火了! ”
馬俊生心里一緊,趕緊沖出屋。當時已經是大火熊熊,女兒要進去搶東西的時候,他抱住她,自己當時也傻了。
馬俊生的200萬征地補償款全投在了蘑菇上,一夜之間就被一場大火燒得干干凈凈,第二天早上,在清理現場的時候,馬俊生只在廢墟里挖出了代表輝煌過去的遼寧省勞模獎章。
除了這枚勞模獎章,馬俊生幾乎傾家蕩產了。那一年,馬俊生給自己放了17天假,不是他不想做事,而是他已經沒有錢再重來了。這個當年集榮譽和財富于一身的“蔬菜狀元”,種蘑菇以后,被那場無情的大火推向絕境,很多人都為他感到惋惜。就在馬俊生感到絕望的時候,事情卻突然出現了轉機。
當地鎮政府得知馬俊生遭遇的滅頂之災后,迅速伸出援助之手,組織有關領導到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很快,鎮政府幫馬俊生協調來貸款,拿到第一筆20萬元后,馬俊生知道這就是最后的機會,能不能翻身就在此一舉。大年初七,他就帶著工人開始建廠房。重建廠房后,馬俊生沒有多余的錢來買菌棒了。情急之下,他決定自己來做。他當時就心說,為了彌補損失,他要加班加點地干,要把菌棒做出來,補救回來。
馬俊生怎么都不會想到,他的這個省錢的辦法卻給自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2009年開春后,馬俊生和工人加班加點、沒日沒夜地趕制出了30萬袋菌棒,只等著天氣適宜就能投入生產了。一天,馬俊生在菌棒堆里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現象。紅色鏈孢霉感染了他的菌棒,一動像粉塵一樣。如果發生這種菌,基本就不可治了。當時他們每天都往外揀壞的,今天揀了明天又有。
馬俊生做的都是當地沒人種過的新品種,一切技術都要自己摸索。然而制菌棒有相當的技術難度,稍有差錯就會失敗。而那時的馬俊生已經顧不上反省問題出在哪了,他每天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銷毀廢菌棒。這都是錢吶,好幾十萬扔里面了。
因為技術差錯,馬俊生一下又賠掉了60萬。改種蘑菇后,不到兩年時間馬俊生就賠光了260萬的本錢和貸款,這種失敗和失意是他從沒經歷過的。他的朋友都擔心他能不能再起來。
當時馬俊生每天都在銷毀菌棒,菌棒處理完的那一天,肯定就是全軍覆沒的時候。所有人都替馬俊生捏了一把汗,靠種菜當上省勞模的馬俊生能不能挺得住。剛好,這時候當地蔬菜局組織了一次河北之行,馬俊生也隨團,沒想到那次看似普通的旅行,讓馬俊生奄奄一息的事業獲得重大轉機,在接下來的一年,給馬俊生帶來了1500多萬元財富。
赴外地參觀 新技術帶來財富轉機
2009年6月,岫巖縣組織了10名蘑菇大戶到河北平泉縣參觀旅游,作為曾經的省勞模,馬俊生也在10個人的名單中。出發前,馬俊生那些發霉的菌棒還沒有銷毀完,因擔心霉菌擴散感染,他告訴妻子,一定要把剩下的廢菌棒處理完,一個不留。可馬俊生剛走的第3天,妻子就接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電話。馬俊生打來電話告訴她說,別扔了,還能用。
在參觀的最后一天,馬俊生無意中看見一個蘑菇棚旁邊有人在做菌棒、接菌種。兩個女工管裝料,一個男的管推,管倒料,裝完了就這樣一摞一摞地推走,去發酵室發酵,可是他們卻沒戴手套,什么保護措施都沒有。在露天環境下接種,這在馬俊生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因為做菌棒需要相對封閉的、甚至是無菌的環境,馬俊生馬上提出了質疑。對方說他們的成功率為90%。
馬俊生仔細問了才知道,人家是把廢棄菌棒處理后重新裝袋,他覺得這做法太神了,想到自己家里發了霉的菌棒,他眼前一亮。第一個想法就是買技術,因為他很需要。在岫巖當地,農戶們是用高溫蒸的辦法來滅菌,控制不好菌棒就容易滋生霉菌,而馬俊生在河北平泉學到的是發酵料栽培法,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有益菌能抑制有害菌,這樣一來就減少了壞棒。
靠著這個妙方,馬俊生成功地種出了一茬平菇,隨后又加以改進,用來栽培他引進的硬質香菇,不出所料,他的硬質香菇一上市就引來了客戶。既能保證成功率,又有市場,馬俊生一下子有了底氣,不到半年時間,他把硬質香菇推廣種植了150畝,帶動了近百名農戶。馬俊生再也不用因為運輸問題而受損失,相反地,因為品種多、品質好,他有了和收購商談價格的能力
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建起了一萬八千多平方米的工廠,總資產達到1500萬,成為當地最大的工廠化蘑菇種植戶,擁有反季滑子菇、雪茸等新的食用菌品種。在2010年第九屆全國食用菌大會上,馬俊生的工廠化種植讓很多同行都很羨慕,馬俊生成為了影響一方蘑菇產業的人。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