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11-1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今年我的4座大棚的雙孢菇每平方米單產達到了5公斤,以8元出售給了烏市銷售商,4畝大棚獲純利4.6萬元,在我們山區取得這樣的隆冬時節,筆者來到位于新疆農六師奇臺農場山區的開墾廟社區,目睹了該社區職工依靠發展設施農業使自己的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走進開墾廟社區李建峰的溫室大棚,在這座占地面積667平方米的溫室大棚里,幾萬個菌棒排列成行,一株株水汪汪的阿魏菇散發著泥土的芳香,非常誘人。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區,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大麥等大田作物,農業種植結構單一,人均收入一直徘徊不前。近幾年,奇臺農場黨委充分發揮轄區內無污染企業,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天然基地的優勢,把發展設施農業作為職工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來抓。建設中,該場優先為種植戶解決溫室大棚建設用地,并在木材、磚等建材使用上提供優惠,通過各種形式積極為職工群眾搭建致富平臺。與此同時,該場還按照“大戶帶小戶、職工幫職工、輻射千家萬戶”的培訓思路,積極對職工開展引導性、實用性、啟發性培訓。目前,已培訓產業職工近1000人次,其中已熟練掌握技能并獨立指導大棚種植的農業技術人員有120余人,他們已成為全場發展設施農業“留得住、用得上”的鄉土科技人才。
開墾廟社區職工李建峰一說起種植溫室阿魏菇就滔滔不絕,臉上掛滿了笑容。“2005年之前,我做過生意,后來還跑過運輸,收入很不穩定,一年的收入僅夠維持生活。為了能多掙點錢,后來我看到外地種植大棚阿魏菇特別掙錢,我回到家里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搞了一個小一點的大棚,獲得了成功。”成功后嘗到甜頭的李建峰決定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李建峰說:“現在我家有4座大棚,種的都是阿魏菇,年收入6萬多元。”
說到今年的打算,李建峰表示,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向科技要效益,搞層架式栽培,運用新技術解決一年四季出菇的問題,這樣既可充分利用空間又可以節約成本,增加收入。
與李建峰一樣,開墾廟社區糜必榮也是一個有著十多年大棚種植經驗的承包戶,這幾年在對市場需求有了充分的把握后,他承包了社區的10座大棚,引種了這種抗病性強、耐低溫、產量高辣椒、西紅柿、黃瓜等蔬菜 ,進行反季節種植銷售,這幾年每年收入都在4萬元以上,成為了奇臺農場有名的蔬菜種植能手。
目前,奇臺農場已建成鋼架式大棚60多座,品種也從原來的葫蘆、黃瓜等發展到了現在的12個品種,年銷售各種蔬菜130余噸,旺季職工每棚收入一茬下來純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每棚蔬菜一個冬季下來種植戶純收入都在5000以上。比當地種植糧食作物收入翻了近五翻。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