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這些蘑菇都是運往宿遷南菜市的,這段時間,車子天天都來等貨,每天基地采摘500斤左右蘑菇,全給包了。”基地主人王景文指著車子對記者說。
“剛回來時,缺資金、缺技術、缺人脈,有很多酸甜苦辣,是打工所體會不到的。但現在想起來,很值得,而且感覺很充實,也比打工收獲得多。”今天的王景文對自己當初選擇回來創業不后悔。
13年前,23歲的王景文與其他年輕人一樣,懷著致富的夢想南下廣東東莞打工。期間,他干過酒店面點師、工人、銷售代理,最后,到一家飲料公司做銷售主管,每月收入穩定在四五千元。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王景文在外闖蕩的心總感到不踏實,于是在2008年他考慮回鄉創業。
在南方打工,王景文看到,人們對吃越來越講究,尤其是流行吃綠色、環保、健康的食品。特別是蘑菇,在南方各大菜場很搶手。他回家后首先對周邊鄉鎮的蘑菇種植進行了調研,發現盡管有不少人種蘑菇,但菇種技術過不了關。
于是,從2008年9月開始,選地址、搭棚子、學技術,經過一番緊張忙碌,他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終于在該鎮陳洼村一片楊樹林里落成。
王景文種蘑菇很下功夫,每月花5000元專門從福建漳州請來專家坐鎮指揮。16個大棚,沒有一刻閑著。草菇的料子全用稻草和牛糞,采摘結束后,廢料用于種植雙孢菇,雙孢菇采摘結束后的廢料又用于種植西瓜,實現了循環利用,所有的草菇和雙孢菇都是環保、綠色的。僅一年用掉的秸稈就達50多萬公斤,牛糞16萬多公斤。
“質量好就好賣,種的不夠銷的。”王景文興奮地說,“每個大棚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
正在棚中采摘蘑菇的本鎮陳洼村59歲的張振華說:“王老板能搞好,我們最高興,有班上,有錢拿,每天工作8小時,30塊錢左右,還能照顧家。”
王景文告訴記者,“忙時,基地用工在50人左右,淡季時,用工在20人左右。這些人年紀大了,外出找工作也不容易,所以盡可能多用他們,賺點錢,貼補家用。”
臨別時,王景文感嘆:“我們以前一想到要致富,就往城市跑,去打工。其實,農村的致富空間很大,機會也多得是!”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