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臨汾市東部,有一座因山漂浮而得名的美麗地方,相傳堯舜時期,洪水橫流,其山形若浮,故名浮山。在浮山縣只要一提王東親,人們立刻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她是女強人、女能人。而她的故事和怎樣帶領鄉親們創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更為人們津津樂道。近日,記者來到了她所在的浮山縣北王鄉北莊村,親耳聆聽那些見證王東親走向成功的人訴說他們眼中的王東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母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我娃從小就是一個開朗活潑的人,書念得好,要不是家里實在太窮,娃一定能考上大學!”說起自己的孩子,身為母親的楊珍首先感嘆道,是她沒有讓孩子堅持念書。王東親小的時候家境貧寒,上小學時從沒有按時交過學費,也從沒有用過一整根的鉛筆,總是用別人剩下的鉛筆頭,也正是因為貧窮,學校里的學生經常欺負她,說她是“叫花子”。
雖然不知道王東親是如何看待這段歲月,但從她母親的口中能體會到些許無奈。
王東親13歲那年,家里沒辦法繼續供她讀書,于是她便跟隨一個親戚遠赴陜西,給城里人當起了保姆。“讓一個未成年的人去當保姆,我不知道這究竟是諷刺還是無奈,不過那時候我已經能看出來,我家東親已經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掙好多好多的錢,一定要出人頭地!”母親楊珍如是說。從那年起,王東親便開始走向社會,保姆、服務員、工人,一路走來,吃過很多苦,也學會了很多東西,不過她自始至終都沒有放下最愛的書本,在當保姆的時候,只要一有空就拿起人家孩子的書看,她沒放棄學習,更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
“在我的記憶中,東親是一個很自信的人,那一年,我和娃他爸去縣城里看病,家里養的豬就沒有人喂了,當時,我想花錢雇人喂養,可東親就是不讓,自告奮勇地要給豬喂食,那年她才16歲啊。她太小了,我有點不放心,可后來實在沒辦法還是交給了她。沒想到,一個月后我回來了,她竟然把豬喂得特別好,這讓我十分驚訝,也開始相信我的女兒長大后一定能干大事。”說起自己女兒現在的成就,楊珍感慨道,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想對女兒說:只有身體健康,才可以做更多的事。而對于記者問起王東親為何會選擇菇類種植這一問題時,母親楊珍笑答:“這個問題呀,你們還是親自去問她的好。”
信用社員工:她是一個女強人
在外漂泊的孩子終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然而這次回來的王東親和之前判若兩人,因為她要干一番大事業,她要在自己的家鄉搞菇類種植。“王東親年齡不大,膽子不小,第一次看到她時,她說自己要搞蘑菇養殖,想貸款3萬元。”在當日的采訪中,記者找到了當年給王東親放貸款的浮山縣北王鄉農村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員葛雷,他說:“那是2009年,我經過常規考察后有些猶豫,因為她是一個女人,而且也不常呆在村子里,后來看到了她的項目,經過慎重考慮我還是相信她,首次給她辦理了3萬元的貸款。”農村信用聯社的服務宗旨就是支持農業,支農惠農,對于王東親的菇類種植計劃,他們是非常歡迎的,只要能脫貧致富,他們都會給予支持,在給王東親放貸以后,葛雷一直關注著種植情況。當他看到王東親小試牛刀就獲得成功,并提前還上貸款后,他不由從心底佩服這個女人,這個女人真比男人還強。
挖到第一桶金的王東親并沒有知足而安于現狀,她要發展,她還要大膽地發展。“第二年也就是2010年,她竟然直接找我貸款20萬,我當時就懵了,乖乖,那可是20萬啊,屬于大額貸款,她一個女人能還上嗎?”葛雷說,對于王東親20萬元貸款要求,他一下子陷入了矛盾之中,因為他無法相信這個女人可以干成那么大的事業,這已經不是信任的問題,而是風險的問題。
“不過,我后來還是給她貸了20萬元,也相信只有她能夠完成這個有著很大風險的項目,結果她只用了62天就主動還上了所有貸款,這是我們這里前所未有的。”葛雷說,在聞知消息后他非常高興,并非是因為貸款能夠提前還上,而是這個叫王東親的女人真的做到了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對于記者關于為什么后來答應給王東親20萬貸款的問題,葛雷笑而不答,良久才說:“這個問題,你還是問王東親吧!”
村支書:她帶領村民走向富裕
在北王鄉北莊村內,記者在該村村支書薛建平的帶領下,來到了王東親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一排排由王東親自己改良的“半地下室菇棚”呈現在眾人的眼中,村支書薛建平一邊指著菇棚一邊介紹道:“如今東親的21個菇棚全部正常投入生產運營,馬上又可以出菇,到時候每天都會有4萬元的進項,目前她發展了農戶15戶,每年可實現產值300多萬元,利潤90多萬元,除此之外還解決了本村40多個村民的就業問題。”北王鄉北莊村全村共80戶,280人,全村一共有700多畝地,多少年來就是一個窮地方,而王東親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后,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村民的收入,讓很多人都走向了富裕,就在今年,本村還有很多戶打算加入到合作社中,他們相信王東親可以讓他們走向富裕。
“我是看著東親長大的,知道她是個有膽識的女娃子,可是沒有想到她竟然有這么大的出息。她剛開始搞的時候,我就特別地支持她,用電、用水、用地村里都給她很大的幫助,后來,她和我說她要帶動鄉親們一起種植蘑菇,一起做大做強,我就有點不信了,她一個女娃子,怎么帶動大家致富,大家又會相信她嗎?”薛建平說。
在當時看來,投資標準化菇棚確實是癡人說夢,資金太多,一般的家庭是無法承擔的,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那帶領鄉親們種植蘑菇就真的是一個玩笑,可是王東親卻沒有輕易放棄,她想到了一個奇特的主意,那就是“半地下室菇棚”,不但花錢少,還很好地利用了本村的土地。鄉親們半信半疑,經過王東親耐心地說服,她最終博得鄉親們的信任,一起轟轟烈烈地走上了發財致富的道路。“東親可是個了不起的人啊,我們村能夠有今天的好生活離不開她的努力,她就是我們村鄉親們走向富裕的領路人。”薛建平說。而對于記者關于王東親最后如何說服鄉親們的問題時,薛建平笑而不答,看了看記者說:“這個問題,你還是問她自己吧!”
王東親:我只想為家鄉做點事
3個最關鍵的問題,被3個不同的人回絕,還異口同聲要記者詢問王東親本人,記者的好奇心一再地被調動了起來,隨后數次致電王東親想一覽廬山真面目,可是她卻異常繁忙,一會在長治招收技術員,一會又在外省考察項目,直至4月2日,記者才在臨汾堯都區見到了她。
“第一個問題是因為我在一次聚會上,聽別人說種植蘑菇非常掙錢,而我又想回到家鄉自己搞事業,所以就上了心,后來還直接去了洪洞白石的蘑菇基地邊干邊學,那一年是2008年。我學到技術后,就回到家鄉,先是一個人悄悄地干,最后直接要貸款20萬元,可是人家哪敢貸給我啊,連擔保人都沒人敢給我做,后來我就找了我們的鄉長,讓他給我當擔保人,還和信用社的人全面地介紹了菇類種植的發展藍圖,找了好幾次人家才答應給我貸,我自己也前后投入了所積攢的30萬元。”王東親說,“最后就是鄉親們,他們不相信我,都不敢拿出錢來和我一起干,我就拉著村支書挨家挨戶地串,先說服了幾個膽大的人,沒幾天就發了財,大家也就都信我了,我的專業合作社也就成立了。”沒有見到王東親之前,記者總感覺這個終日操心的人一定是飽經滄桑,已近花甲之年的老人。可是,當日一見才發現,王東親的臉上始終都帶著陽光般的笑容,她的自信和干練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一直沒有透露的是,這位有著如此成就的女人今年只有35歲。
王東親和她的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在浮山縣已經成為有口皆碑的事,用浮山縣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的話來說,那就是如果每個農村都有一個像王東親這樣的能人,那農村何愁不會發展,村民何愁不會富裕!然而在王東親看來,她只是一個普通人,她只想肯定自己的價值,只想為鄉親們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