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5-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作為2007年深入基層的數千名村官中的一個,陳墨可謂聲名遠播。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里,他和另外一名大學生村官胡建黨發起成立了愛農星農業合作社,帶領北京市大興區龐各莊鎮王家場村村民開展蘑菇種植業,提高了人均年收入約3000元。創業之星、郊區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優秀大學生村官……憑借大學期間儲備的農業專業知識,帶領農民致富的理想以及年輕人的創業魄力,陳墨贏得了榮譽和村民的信賴,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眼見瓜農遭災萌生致富念頭
記者與陳墨的見面地點約在車水馬龍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他經營的門面房只有20多平方米,一天的銷售額能達到2萬多元。
陳墨2007年從北京農學院食品科學系食品工程專業畢業后,選擇“進村”當了一名“村官”。可是當年突如其來的一場“天災”,讓他有了“額外”的想法。2007年夏天,一場冰雹下來,把瓜農半年的收入砸沒了。他和胡建黨琢磨著得做點什么,把村里農民的收入帶起來。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個來自河北的食用菌調研員。兩人決定利用周六日的時間到河北香菇產地遵化、“金針菇之鄉”靈壽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又多次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了解市場行情。三個月后,他們把蘑菇種植的認識變成了一份計劃書,決定在王家場村進行食用菌生產試點。
兩個外來的大學生,想讓祖輩種田的農民跟著自己搞種植,非常缺乏“說服力”。他們先拿自己“做實驗”,用全部存款和向親朋好友借來的總共15萬元,租下了王家場村十畝“能排能灌”的良田。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陳墨說,那時冬天室外零下十幾攝氏度,兩個人披著大衣,一天24小時燒菌棒,可等第一批蘑菇種出來,發現30%的菌棒受了污染;夏天大棚里40攝氏度高溫,他們自己干力氣活打木頭樁;送貨沒車、沒人,每人扛著50斤的蘑菇,從大興坐公共汽車到新發地賣貨。
一年投資回本村民紛紛“加盟”
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陳墨和胡建黨的投資就回本了。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紛紛參與進來。2009年,陳墨和胡建黨取“愛農、興農、富農”之意,組織成立了北京“愛農星”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建起了食用菌試驗基地。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農戶可以出資、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規范管理技術和銷售環節。
新項目不斷開發再為村民做實事
陳墨創新的點子還在不斷更新,他用上了從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里學來的新東西,去年底村里建成了近萬平方米的連棟大棚,除了五種蘑菇外拓展了絲瓜、圣女果、彩椒、蘋果以及最新品種黑土豆等產品種類,屆時增加游客采摘等新項目,產品的附加值還會進一步提高,眼下還要抓緊給產品申請綠色認證。未來的努力目標是與社區對接、與學校食堂對接,打開銷路。
現在,除了村官,陳墨的頭銜又多了合作社的理事長和公司總經理。可他給自己的定義還是“一個愿意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的大學生”。“什么企業經營者、農村致富帶頭人,都是為了實現辦實事這個目標。”他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