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有:“菌業科技迷”
發布時間:2011-05-0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榮譽檔案:王先有,靖州縣茯苓協會會長。曾獲得“湖南省勞動模范”、“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省優秀農村實用人才”、“懷化市十佳科技示范戶”、“懷化市優秀共產黨員”等70多項榮譽稱號。
“活到老,學到老,幫到老”,這是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年近六旬茯苓專業協會會長王先有的真實寫照。
40年來,他邊干邊學,邊學邊幫,經他扶持的茯苓、香菇種植戶成百上千,由他資助的科普活動數不勝數……
王先有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他由農民轉變為技術工人,后又成為下崗工人。1988年,王先有因突出的專業技術,被早就有意的縣供銷聯社食藥用菌生產科技服務站聘為技術工人;2001年,隨著市場經濟深入,食藥用菌生產科技服務站成了縣供銷聯社首批改制單位,“金飯碗”還沒捧熱,50歲的王先有又成為了一名下崗工人。
無論處境優越或者艱辛,王先有從沒想過放棄。他夜以繼日地琢磨、總結、檢驗,不同品種的茯苓特性、不同環境的生長需求,都被他掌握得爐火純青。憑借著過硬的技術,他竭盡全力為基層群眾傳真經、送絕活。
新廠鎮善里村張云清,2001年在貴州、廣西投資13.2萬元種植松茯苓,由于栽培、管理技術跟不上,致使血本無歸。王先有聞訊后,深入到貴州、廣西上門服務,幫助張云清獲得收入27萬余元。王先有還發動食用藥菌研究所的15名技術人員結對幫扶,幫助3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更好地推廣科研技術,在懷化市科協和靖州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王先有還拿出2萬多元資金,邀請了武漢大學音像出版社的專家,拍攝了全國第一部《茯苓規范化節料栽培與加工新技術》VCD科教光盤,并在全國公開發行。2005年,他又出資1.2萬元,花了近一年的時間,配合縣遠程教育辦公室制作了一套松茯苓無公害栽培技術VCD科教片,免費在全國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中心、湖南紅星網站懷化分站上播放,大大提高了靖州茯苓產業的知名度。
40年來,王先有推廣普及科學技術的活動,遍及湘西南的苗鄉侗寨,先后免費提供菌種價值達9萬多元,免費上門服務7000多次,扶持貧困戶200多戶;免費為群眾贈送VCD科教光盤810套,價值17650元,為村組干部授課316次,培訓人數達5800人次,為群眾發放科普資料9萬多份,費用達9.5萬元。
為了解決群眾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王先有自籌資金創辦了靖州第一個民辦科研所——“湘黔桂食藥用菌研究所”。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于2004年選育出了茯苓新品種湘靖28,同時攻克了松茯苓袋料栽培的技術難題,并在湘桂黔周邊18個縣(市區)推廣示范。這兩項成果均于2009年通過湖南省科技廳、農業廳的成果鑒定,技術水平在全國同行業中領先。
經過幾年打拼,王先有負責的靖州縣茯苓協會與香港中美貿易公司成功“聯姻”,共同開拓國際市場。目前,協會引導經營戶每年銷往韓國、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國際市場的茯苓產品達6000多噸,出口總量占到了全國的65%,為國家創匯380萬美元。
目前,靖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茯苓產業基地、產品集散地及全國茯苓種植的菌種供應和技術服務中心。該縣及周邊的6萬多農戶,也因茯苓、香菇等食藥用菌產業,每年增收2.3億元以上。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