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5-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致富路上菌領跑,新才才是領頭人!”在有“食用菌村”美譽的煤廣西自治區柳州市柳江縣進德鎮三千村貓公山屯,羅新才要算得上是種植食用菌的領頭雁。
艱辛執著創富路
剛20出頭的羅新才因幾分的差距讓他的大學夢成為了泡影,不甘于認輸的他一門心思尋找著成才的道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路過一個舊書攤,看見一本有關蘑菇種植實用技術的書,翻著翻著,眼前越來越清晰。回來之后,他將自家的雞屋騰空,搭竹架、挑牛糞,開始了一個50多平方米的種菇棚實驗。由于缺乏技術和種植經驗,試種失敗了。第二年,他又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實驗。為確保自己的第二次實驗盡快獲得成功,他從書店買回了很多有關蘑菇種植的書籍,勤學勤實踐。通過一段時間刻苦的自學和實踐,他對從菌種的選擇、栽培到病蟲害防范和加工等初步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一年,他試種的50平方米的蘑菇,為他帶來不小的收獲——收入1400多元!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與蘑菇結下了不解之緣。盡管后來他也曾經過幾次失敗,但從1985年開始,他的技術已經開始嫻熟,種出的蘑菇穩產而又增收。后來,他逐年增加品種和擴大種植規模,到了1997年他已經熟練掌握利用菇房按季節套種木耳、雞腿菌、草菇、鳳尾菇等多種食用菌,面積也由原來的50平方米發展到1500平方米,年收入達12萬元。如今,他的種植面積已是數千平方米,收入那就更為可觀了,不僅蓋起了樓房,還坐上了家庭小轎車。
“萬紫千紅春滿園”
一枝獨放非盛景,。作為一名農村青年帶頭人,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那才叫出息。在自己事業上了些軌道后,羅新才開始手把手的教會鄉親們從堆料、翻堆、上菇床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術,并無償提供菌種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們,幫助他們起步種植食用菌。如本村的村民曾坤申,一心想種植食用菌致富,他見他生活困難,就盡量在技術和菌種上幫助他,如今他已致富,建起了樓房,購買了汽車。如今的貓公山屯,已有98%的村民種植食用菌,少則每戶年收入有2—3萬元,多則達3—10萬元。
在他種植食用菌成功后,外面慕名前來學習的人很多,他們多數是生活困難而又一心想致富的勤勞村民,有外地如來賓、武宣、象州、忻城等地的人,也有縣內各鄉鎮的兄弟姐妹。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多年來,向他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的人有上1萬人,他不僅在技術上無私傳授,在生活上也盡量的關照他們,從不收學費。例如:有一個忻城的阿婆從來賓老表那里曉得他是種菇大王,便從忻城前來找他,找了兩天才找到他,他見她誠心想學習,生活又困難,便無償提供蘑菇種300瓶,平菇種500瓶共計價值1600元給她。幾年來,他陸續無償提供菌種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們價值達2萬多元。又如武宣縣的陸陽克,他原來在羅新才家打了兩年工,羅新才見他勤勞又聰明,生活也困難,就盡量把幾種菇的栽培技術全教給他。2000年,他回到武宣后利用打工賺來的錢和技術種植食用菌。兩年后,他建造了漂亮的樓房,并擴大種植規模達到3000平方米,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成為本地的“小菇王”,還帶動本村的村民種上食用菌。
一位勤勞善良、樸實厚道的農家漢子,用自己的智慧和執著在農村找準了支點,為家鄉致富開辟了一條新的康莊大道。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