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縣龍巖村香菇文化香四溢
發布時間:2011-06-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5月29日一大早,百山祖鄉龍巖村村民吳富根在吳三公祠上完香后,高興地上山干活兒去了。每年輪到他家上香,他都會提前備好香燭紙,一大早洗漱干凈后就虔誠地去祠堂祭拜。
其實,在龍巖村,家家戶戶村民都像吳富根這樣認真地祭拜。
龍巖村是香菇鼻祖吳三公的故里,全村常住人口194戶631人。現在每戶人家輪流起來,每天到吳三公祠上香祭拜。
在這樣一個香菇文化源遠流長的村落里,如今,香菇文化依然滲透在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種香菇、講菇白。56歲的吳水亮是龍巖村前任村委會主任。熟知香菇種植技術的他告訴記者,村里大凡35歲以上的人都能夠講“菇白”。早年的時候,大家為了賺錢,到江西、安徽等地種植香菇,在菇棚里,大家就使用“菇白”進行對話。“菇白”的發明最初主要是為了防止香菇種植技術的外泄,而他們使用“菇白”更多的則是體現對祖上的尊重。
在香菇種植上,今天的技術和以前相比,經歷了砍花法、段木栽培技術、代料栽培技術這三代。香菇棚也變得越來越簡單。在龍巖村,我們還可以看見一座傳統的香菇棚,厚實的泥墻、簡易的茅草,里面還殘留有幾段香菇段,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曾經的人們,在里面滿懷希望辛勤勞作的景象。走在龍巖村的鄉間小道上,隨處可見現代的簡易香菇棚,菇民們在菇棚里忙忙碌碌,相信這種替代,是種進步,更是種傳承。
對龍巖村人來講,每年農歷八月十三是個大日子,那是一年一度的廟會。村里家家戶戶殺雞宰羊,到吳三公祠堂里上香、放鞭炮,鑼鼓聲聲響,村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發財。樸實的愿望寫在黝黑的皮膚上,不帶任何復雜的色彩。
十多年來,每年前往鳳陽山、百山祖自然保護區旅游的游客,途徑龍巖村的時候,都會前來感受香菇文化。村民的旅游開發意識、文化保護意識日漸提高,更是為“中華香菇文化第一村”而感到自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