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6-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第六大種植產業,以菇農為主的傳統經營模式已越來越制約其健康發展
食用菌專業:過去沒有食用菌專業,一般都把食用菌放在真菌、蔬菜園藝、植物保護、土壤化學、微生物里來研究,主要依附其他專業來培養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事實上,現在的很多高校和科研單位還僅局限于這種食用菌人才培養方式。吉林農業大學開辦了國內唯一的全日制培養食用菌專門技術人才的專業。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關注這一專業,據了解,山東農業大學今年秋季也將開設菌物資源與利用專業,培養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
今年三四月份以來,日本對中國香菇的需求出現“井噴”。往年,中國香菇在日本是高檔貨,一般的消費者很少購買,如今,由于中國香菇的抗輻射功能,很多原來不吃香菇的日本人也開始大量購買,出現了類似前段時間中國的“搶鹽”現象。
實際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蘑菇逐漸成了百姓餐桌的新寵。食用菌產業也相應發展成為繼糧、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種植產業。去年,我國食用菌產量已達2020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
但是以菇農為主的傳統經營模式已越來越制約這個產業的發展,而新興的食用菌公司卻缺乏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吉林農業大學結合自身優勢,開辦了全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食用菌專業,填補了國內全日制培養食用菌專門技術人才的空白,為這個產業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
誰來為蘑菇尋找光明前途
種蘑菇都是靠農民手口相傳,國內甚至國外還沒有專門培養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
用牛糞、馬糞、雞糞和稻草、秸稈等農用廢棄物,就可以種植出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雙孢菇、雞腿菇、球蓋菇、金針菇……這也許是廢物利用的最高境界。
近年來,“吃得飽”已經不是問題,如何“吃得好”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于是,蘑菇逐漸得到我國老百姓的重視,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曾提出21世紀最合理的膳食結構應為“一葷、一素、一菇”,蘑菇在餐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據有關人士統計,超市里出售的蘑菇種類可達20余種,目前商業化栽培的食用菌種類已達40余種。
吉林農大原校長、中國工程院唯一的“蘑菇院士”李玉教授認為,食用菌產業可以突破其他產業的一些弊端,它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不與其他產業爭資源,而且能夠把廢棄物資源化。
李玉算了一筆賬:我國每年有30億噸農業廢棄物,只要拿5%用來生產食用菌,就可以生產1000萬噸干食用菌,干食用菌含30%—40%的蛋白質,那么就可以產生300—400萬噸的菌物蛋白,相當于600—800萬噸瘦肉、900—1200萬噸雞蛋、3600—4800萬噸牛奶所含的蛋白質,甚至更多。
成本低,收益高,又能變廢為寶!面對前景如此光明的食用菌產業,在吉林農大開辦食用菌專業以前,國內甚至國外卻還沒有專門培養食用菌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以前,種植蘑菇的經驗多是依靠南方農民教北方農民,菇農口口相授,手手相傳,遠不能滿足這種大產業的需求。”作為吉林農大食用菌專業的創辦人,李玉說,“我主張創辦食用菌專業,就是希望通過培養一些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讓他們成為這個產業的生力軍,在國內建設一個真正科學、規范化的食用菌產業。”
該校食用菌專業是先有碩士、博士再有本科。1998年,吉林農大依托學校菌物研究所開始招收菌類作物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打破了依附于其他專業培養食用菌人才的模式。200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2009年,當食用菌專業第一批本科生走進學校,吉林農大在國內率先形成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菌物研究所副所長圖力古爾教授說,食用菌其實是個古老的學科,由于一直把它放在植物學科里來研究,所以這個學科相對比較落后,尤其在食用菌生理、遺傳方向比較薄弱。學校開辦食用菌專業以來,從菌物資源、食用菌遺傳育種、栽培、菌物的天然產物化學及藥理作用、菌物產品加工、菌物酶制劑的開發等6個方向,建立了完整的菌物學科體系。
據介紹,這個專業的授課教師9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還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農業科學院院士1人、蒙古國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幾乎每個菌物學科研究方向的教師都是國內該領域的知名專家,形成了國內先進的菌物學教學團隊。
“包產到戶”自主經營
在鼓勵學生多做實驗的同時,也讓他們在校內食用菌基地里有塊“試驗田”,自己投資、生產、銷售,打造一個高仿真的大學生創業園。
據了解,實踐教學是食用菌專業的一大特色,在課程設置上,實踐課大概占了總課時的一半,學校不僅會安排學生到校園周邊或者深入長白山進行野外采集,采集回來的蘑菇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分類研究。學生還會走進實驗室,進行菌種制作、PDA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的制作,以及拌料、接種、出菇、培養原種的教學實踐。
“只要沒有課,我就在實驗室,或者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這可不是矯情,這基本是這個專業學生的真實學習方式,到了實驗的關鍵時期,他們甚至成宿呆在實驗室里。為了滿足學生教學實驗的需求,學校建立了23個食藥用菌實驗室和1個校內食用菌基地,每個班級還會配備一名專業課教師當班主任,隨時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實驗室不僅是學生觀察研究的場所,還是學生的小型工廠。學校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實驗室或者劃給他們一塊“試驗田”,由他們自主經營,進行創業實踐。
“黃埔菌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6個大二本科生在實驗室里創辦的一個仿真微型公司,每人投資500元,自己購買原料,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一級種、二級種、三級種的培育,直到采摘、賣出,完成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過程。“公司經理”孫賀男告訴記者:“初次經營我們選擇生產杏鮑菇,從生產到出菇大約需要58天的時間,我們每天都要到實驗室里去觀察、記錄杏鮑菇的生長過程,獲得有益的數據參數,發現問題立即去找指導老師請教。雖然是第一次實踐,不過保守估計我們也會盈利3000元。”
通過實踐,不僅要完整地掌握蘑菇栽培的理論知識、蘑菇的生產技能,還要懂得蘑菇的市場情況、菌種情況、品種選育,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中學會如何做人,如何承擔壓力,如何創業。“我們在鼓勵學生多做實驗的同時,也會讓他們在校內食用菌基地里‘包產到戶’,自己投資,自己生產,自己銷售,打造一個高仿真的大學生創業園。”食用菌教研室主任李曉說。
據介紹,當學生的技術操作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學校會安排他們進入工廠,到實習基地進行頂崗式的生產實習或就業實習。
長春雪國高榕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自從成立就與吉林農大建立了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學校會根據工廠需求安排學生進行實習,比如在秋收農忙時,也是公司采收最繁忙的時期,學校就會利用這個時間帶領學生到生產一線去實習。同時,公司看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也會與畢業生簽約。2011屆專科生將有7人留在高榕公司,目前,高榕公司的技術人才多數為該專業的畢業生,有的已經成了公司的高級管理者。
現在,這樣的實習基地已經建立了21個。以這種方式推銷畢業生,也是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手段,該專業的專科畢業生在當前就業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完全不用考慮就業的問題,就業率真正達到了100%。
在被問及本科生的就業前景時,李曉說:“在實踐中邊做邊學,指導學生從實驗、創業、就業多角度進行實踐,非常有利于強化學生的食用菌實際生產操作技能,以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具有絕對的市場競爭力。我相信,兩年后,我們的本科畢業生一定會供不應求。”
如何將食用菌變成生產力
吉林農大研發了大量的王牌菌并廣為推廣,成功指導和促進了吉林乃至全國生態菌業的健康發展。
據介紹,吉林農大食用菌教研室的老師同時還是菌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他們針對北方高寒山區的氣候特點,在北方食用菌栽培、育種技術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把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作為尤其重要的使命。
雖然這個專業開辦時間較短,但吉林農大對食用菌的研究卻積累了四代人的優秀成果。由李玉院士帶領的菌物研究團隊完成了菌類科技與工程研究項目,如科技部、農業部、“948”、“863”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41項。針對北方食用菌品種混雜、良種缺乏、技術落后、傳統栽培模式粗放、產業化程度低的狀況,開展了符合北方生產環境的黑木耳、榆黃蘑、元蘑、滑子蘑、香菇等的系統研發。在品種選育上,發明了“食用菌一級菌種保藏方法”等5項專利技術,并篩選、培育出不同溫型、不同熟性、適宜北方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39個,6個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其中黑木耳品種數占國審品種的1/5,蕈谷二號、蕈谷八號分別為國審品種中唯一的元蘑和雞腿菇品種。
早在1999年,吉林省食用菌業高新技術園區就以吉林農大菌物研究所食用菌技術為依托建成。園區建設初期,吉林農大先期投入資金160萬元,研制和銷售香菇、平菇、雙孢菇和木耳等菌物一級原種和二級原種,并與當地10個縣(市)簽訂食用菌基地建設合同。從這10個縣(市)中各選擇一兩個鄉鎮作為食用菌基地,由吉林農大統一供應一級原種,其基地生產出二級菌種后,直接供應農戶,所有產品由園區統一價格、統一回收、統一銷售。
提起黑木耳,就不得不說到吉林農大在吉林蛟河黃松甸建立的黑木耳基地。據介紹,這個僅有8000多農業人口的小鎮,每年生產的黑木耳占吉林省總產量的1/3,質量優良,黃松甸品牌馳名中外。該校副教授劉曉龍告訴記者:“黃松甸黑木耳栽培規模最初只有幾千萬袋,現在最高可達5.2億袋,這得益于我們首創的黑木耳全光間歇迷霧栽培技術在這里的推廣,從根本上變革了黑木耳遮陰覆蓋栽培的傳統,不僅在食用口感、理化指標、外觀形狀上占有優勢,栽培成本更是降低了50%以上,農戶積極響應,現在這里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黑木耳生產基地。”
目前,這個園區已輻射和帶動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生態菌業,成為具有明顯的北方特色的食用菌科技園區。園區發展起來的汪清黑木耳基地、蛟河靈芝基地等21個各具特色的食用菌產業化示范基地,已被科技部命名為“國家星火示范基地”。這些食用菌生產基地不僅為菇農生產蘑菇帶來了良好的示范效應,而且也為教師和學生接觸“地氣”提供了便利條件,很多碩士、博士研究生的論文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李玉院士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南菇北移”、“東木西草”的吉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目前,香菇種植已經攻克了北方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的難題,并可以生產出較南方菇更優質的香菇,2001年,由吉林農大推廣生產的香菇開始進入日本市場并成為東北香菇的主要出口力量,基本實現了“南菇北移”。2006年,自蛟河縣黃松甸到琿春市的吉林東北部“百里食用菌長廊”基本建設成型,形成了一條東部木腐菌的優質產業帶。劉曉龍說:“根據吉林西部的地理特點,比較適合種植草腐菌,我們下一步將以此為重點,爭取在吉林西部建立一條類似的示范產業帶,真正實現‘東木西草’的產業規劃,打造我們北方特有的王牌‘菌’。”(記者 劉文彧)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