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8月2日,記者在長寧縣古河鎮紅色村社區三組看到,藍天白云下,紅色的高梁穗格外漂亮,10多名女工忙著采摘高粱地里套種的竹蓀蛋。“現在正是采摘竹蓀蛋的高峰期,每天要采5000多斤。”在地邊臨時工棚里為工人熬稀飯的業主王興義也是滿臉大汗,看著一筐筐肥碩的竹蓀蛋,連片沉甸甸的高粱穗,豐收的喜悅寫在王興義臉上。
王興義主要加工竹蓀、竹蓀蛋。竹蓀系列加工一定要有自己的基地,增加產值又帶動農戶。因為竹蓀需要輪作,王興義2009年起每年換一個鄉鎮種植竹蓀,但過去都沒有搞套種。
2010年下半年,王興義選中了古河鎮紅色社區三組種植竹蓀,他從農民手中租了120畝地。古河鎮黨委政府對王興義到該鎮種植竹蓀很關注,了解到他種植竹蓀的品種后,建議他搞高粱套種竹蓀,高粱、竹蓀一高一矮互不影響,節約成本還增收。
聽了技術人員的講解后,王興義決定120畝地全部搞套種。這一套,為他多套出了30萬元的收入。王興義掰起手指算起賬來:“120畝地種植的都是雜交高粱,收兩季。頭季收高粱6萬斤以上,每斤1.8元,產值10萬元左右。再生高粱能賣4萬元左右。因為套種,高粱正好為竹蓀遮陰,節約10多萬元的遮陽網費用。此外,我還在地邊套種了青豆、豇豆、冬瓜等蔬菜,又可以收入幾萬元。”這一套,多出了近30萬元的效益。另外120畝地收竹蓀蛋60多萬斤,經加工后產值達300多萬元。
王興義自己套種效益好,紅色村的村民也有效益了。地里常年有20名工人做工,像采摘竹蓀蛋工錢每斤0.2元,一天采摘500斤。加工廠有80多名工人,多數是紅色村的村民培訓后上崗,平均月工資2400元。“只要選對了套種品種,套種比不套種效益好,以后我還要搞更多品種的套種。”王興義已計劃起明年的套種模式了。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