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8-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記者 姬丹丹)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三堡鎮徐村擁有村民1100多戶,3600多人,4770畝耕地。歷史上是以種植糧食為主,兼種蘿卜、白菜等蔬菜的村莊。1976年開始零星分散種植食用菌,到目前為止已建起3處規模連片大棚,形成“家家有大棚,戶戶種菌菇”的發展態勢。2003年以來,徐村成立了徐州康華食用菌有限責任公司,經國家工商局注冊了“康華”品牌;2006年12月、2007年9月,分別通過了江蘇省、國家農業部審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無公害農產品證書”。今年以來,康華公司及江蘇康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分別投入9000萬元、3.6億元建設工廠化栽培園區,即將竣工投產。從經濟效益看,食用菌是促進村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徐村以黃金針菇為主要品種,年投料量高達8000萬袋,總產量9600萬斤,總價值2.496億元,全村人均年收入22000元,是本地區水稻、小麥兩季收入的10多倍。同周邊種植反季節蔬菜村相比較,徐村食用菌收益是其收益的兩倍多。目前,徐村總人口3600多人,其中種植食用菌有1500多人。種菇人數呈遞增趨勢,先后有八九百人從其它農業項目轉為種菇。此外,收菇高峰期,鄰村及周邊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等地來此打工者多達1000人以上,有時,打工者甚至超過本村菇農。
在徐村流行這樣一句話“不出家門有活干,不離土地有錢賺;一年收入兩三萬,比外出打工要合算”,說的就是徐村蒸蒸日上的食用菌產業。一是普及推廣科學技術。早在起步時,共產黨員滕紹田就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發給菇農,走村串戶一對一輔導,傳播種植技術;近年來相繼邀請銅山區高級農藝師王儒堂、江蘇農科院宋金娣、上海農科院教授孔祥居來村講課,每年平均開展四次種植技術指導講座,參加聽課的村民人數均在1200人以上。
二是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聯盟。今年以來,徐村與南京農業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經過多方努力,在徐村建立“南農大(徐州)食用菌專家工作站”及“科研基地”。工作站的建立明確了信息交流、活動組織、咨詢指導、培訓進修等一系列內容,一固定形式付諸實施,總產學研結合之路。現引進項目和課題有“現代化工廠栽培、深加工”等。
三是聚集專家教授破解難題。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趙明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郁志芳,徐州生物科學院高級實驗師周保亞等近十人常來徐村考察、調研、協助解決技術難題。今年5月份以來,專家教授針對徐村食用菌投料中棉殼比重大,增加成本及金針菇根部可以加工成品等問題,進行研討、攻關,相關課題將申報國家、省部級項目。
徐村村民也十分重視自身種植技術的提高,經過長時間的不懈努力,菇農陳文藝、曹開田、孟憲敏、孫文丙等幾十人已成為種植食用菌的領軍人物、致富能手,經過培訓學習,有的已獲得初級、中級農藝師職稱。由于長時期種植食用菌,村集體和村民都有了一定的積累,促進了新農村建設蓬勃開展。在2005年,徐村就邀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制定方案,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四通五化”,即路通、水通、電通、信息通;硬化、美化、綠化、亮化、凈化。按照區、鎮總體規劃,徐村老莊體分期搬遷,2008年先期在楊山頭自然村南花果山下建設康華園居民區,規劃占地160畝,總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資4800萬元,建筑8棟六層,計3.6萬平方米樓房,于2009年竣工,已有200多戶上房入住。二期工程已全面開工。2010年以來,徐村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6層、3000多平方米、安裝電梯的便民服務中心、康華研發中心,以及文化廣場、圖書室等,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實現了“村民辦事不出村,糾紛調解不出村,信息提供不出村,致富服務不出村”。徐村已形成雙輪驅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