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10月10日一早,記者沿著松溪縣河東鄉橫垅村一條竹林小道走進山谷,遠遠見到一個又一個大棚依山而建,微風飄過,帶來淡淡菇香。其中一個大棚里,李光弟等人正在采摘埋地菇,忙得不亦樂乎。
李光弟是松溪縣茶坪鄉人,長期以來,他一直從事著各種菇類的買賣。去年,他打聽到龍巖長汀“南山一號”埋地菇試種成功,一年來效益不錯。“走南闖北雖然賺了不少錢,但也很辛苦,所以有了自己種菇的想法。這些年認識了許多客戶,只要質量上得去,銷路應該不愁。”李光弟與三位好友商量后,一拍即合。
經過選址,他們租下了橫垅村50畝的連片山壟田。隨后,搭建大棚、引進菇種、學習技術,大家分頭忙活開來。去年底,30萬筒的埋地菇下到30畝地里,今年4月便開始采摘。“好的菇要像這樣,菇瓣卷著,包住部分菇腳,如果時間一長,菇瓣展開,價格就上不去了。所以采摘下來的埋地菇要盡快送到保鮮庫。”在一個大棚里,李光弟遞過幾朵埋地菇,向記者介紹,“我們的菇主要銷往南平、臺州、溫州等地。”
大棚幾米外,一條從山上蜿蜒而下的小溪潺潺流過,清澈的溪水中還能見到一些小魚。“這里四面環山,附近沒有住戶和工廠,水質非常好,我們抽取溪水灌溉。埋地菇呼吸的是新鮮空氣,喝的是山泉,可以說是綠色無公害。”李光弟樂呵呵地告訴記者,“這種菇怕熱,溫度過高容易燒壞,但澆水太多又容易泡壞,所以大棚要隔熱通風,澆水要認真控制。你看棚頂,有遮陽網,還有隔熱層……”說到興起,他揮舞著手臂,頗有心得。
據介紹,以前菇農栽培袋料香菇,都是在室內點種養菌,在野外搭陰棚轉色,在木架上出菇長菇,還要經常割袋、注水等,工序復雜、投入多。而南山一號埋地菇埋在土里,省去了一些復雜工序,從4月開始采摘,夏天高溫期菌棒進入休眠養菌狀態,到9月份出菇,11月份基本結束,生產時間與傳統的香菇上市時間形成反差。
李光弟告訴記者,目前采摘的埋地菇已銷售了15萬公斤左右,預計年產量可達20多萬公斤,產值逾200萬元。今年8月,李光弟等人牽頭成立了祥光食用菌果蔬合作社。“我們租的50畝地,30多畝用于搭建大棚,還有幾畝種上玉米、西瓜,其余部分準備建個育種基地,自己培育種子,提供給周邊農民,帶動大家一起種菇。”李光弟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