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10月15日,深秋時節,皖北平原大多數農民正忙著播種小麥;而在淮北市相山區渠溝鎮郭王村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田野里拱起一棟棟大棚,村民們進進出出,十分忙碌。
“大棚里都是金針菇。這幾天金針菇剛剛上市,大家都在里面干活呢! ”郭王村黨總支書記徐欽玉說,2000年前后,在村里一幫能人的帶動下,他們村開始改變“一麥一豆”的種植模式,紛紛種上了金針菇。目前全村已種植金針菇近900畝,正朝著1500畝的目標努力。
記者隨后走進村民徐敬海家的大棚,只見地上擺滿一個個小食品袋,袋內的金針菇長勢旺盛,煞是喜人。“你看,這些長得高的金針菇,明天早晨就得賣,我們要起早采摘。 ”老徐驕傲地告訴記者,“我家是村里最早一批種金針菇的,雖然開始時種得少,但很快就嘗到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甜頭,沒兩年家里就脫貧了。 ”據了解,徐敬海后來和幾名村民牽頭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種植金針菇、蘑菇等,如今合作社社員已有120多人。
當晚,記者借住在徐敬海家,對起早收獲金針菇很是期待,難以入眠。第二天凌晨3時,寒意襲人,郭王村田野的座座大棚已是燈光點點。 “大家都在采摘金針菇! ”徐敬海說。記者進入老徐家的大棚后,在他的指導下,彎腰在一個生長著金針菇的食品袋口采摘,一會兒就有些腰酸了,但仍對自己的勞動成果興奮不已。據了解,每個食品袋一般可采摘10斤金針菇。
約個把小時,一個聲音突然在棚外響起:“老徐,摘多少了?有多少我都要。 ”“哦,今天只能給你10袋啊!昨天老劉已打電話訂貨了! ”“好!好! ”一個收菜的小伙子走進棚里拎走了金針菇。4時30分,徐敬海一家人帶著記者摘完大棚內3片地的金針菇。徐敬海所稱的“老劉”,也趕來拎走剩下的15袋。
走出老徐家的大棚,東方天空已經泛紅。 “走,帶你到一個地方看看! ”徐敬海拉著記者來到一處橋頭,那里停滿收菜的車輛,村民們正把一袋袋金針菇往車上運。村民范小菲樂呵呵地說,他家今年也種了兩個大棚金針菇,“成本1斤才1塊多,市場上可賣到5塊錢,掙錢多啊”!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