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防空洞里種了10萬包食用菌
發布時間:2011-11-0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福建省泉州市后茂防空洞于1975年開挖,歷時兩年完成,從清源山市區一側貫穿到另一側的皇跡山陵園,長1公里多。如今,這個千米長洞已轉型,種上了菇類。
防空洞是徐澤衣夫婦和一位老鄉轉租來的,種了平菇和秀珍菇。徐澤衣看中后茂防空洞里的溫度適宜,“四季維持在20℃左右,不用安裝空調或輸送暖氣,菇就能很好地生長”。
防空洞內有10萬包菇,呈3縱,從洞口排到洞尾,中間留出2條通道,供平板車進出。他們每天要進洞采菇兩次,8到10天就要給菇澆一次水。防空洞頂上500米處有個小水庫,水被引到防空洞,洞內每隔100多米,就設一個小水池儲水。
記者從清源山南側洞口進入防空洞,迎面就是4間簡易工棚,工棚外安放著煤氣爐和電視。洞內住著7個人,都是從四川來的。
兩種菇的生長都需要通風、充足氧氣,徐澤衣在防空洞北側洞口放了排風機,空氣從南側洞口吸入,北側洞口排出。防空洞有6米高、5米寬,通風面積過大,為了保證通風效果,他們在洞里四周圍起塑料薄膜,將防空洞“壓縮”到2米多高、4米多寬。同時,通風也是為了避免在洞深處勞作的工人缺氧。“在里面一待好幾個小時,如果空氣不流通,就悶得慌。”
菇類的生長需要適當光線,徐澤衣從洞口拉進電線,每隔10米安裝一盞節能燈,并通過調節照明來控制防空洞內的光強度。
這個防空洞里的菇每天被送往泉州市區和晉江的兩個市場批發出售。“現在盈利不多,但是隨著市場的漸漸鋪開,以后會越來越好的。”徐澤衣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