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2-0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是武漢市洪山區青菱街的特色農業之一。這里的食用菌企業、農戶密集度之高,堪稱武漢市江南片之最——方圓十公里范圍內聚集著三家食用菌龍頭企業和近400家農戶,年總產值過億元。
18日,記者隨洪山區城鄉統籌局有關負責人前往青菱街調研發現,三家龍頭企業全由福建老板投資建設,其金針菇、杏鮑菇的產量約占武漢市場的三分之一。記者進一步采訪發現,武漢市場上的金針菇、杏鮑菇等珍稀鮮菇,幾乎全由福建老板投建的工廠生產。
福建老板搶灘江城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食用菌栽培作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武漢乃至全國都得以迅猛發展。食用菌產品曾一度供不應求,賣價不低。
幾十年來,人們逐漸認識了食用菌的生長規律,改進了古老的依靠孢子、菌絲自然傳播的生產方式。人工培養栽培種的菌絲,加快了食用菌的繁殖速度,增加了獲得高產的可能性。韓國、日本等國家還建成了年產鮮菇千噸以上的菇廠。
據了解,十多年來,福建老板利用沿海信息靈通、技術領先、資本發達等優勢,迅速引進了國外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模式,并在全國各地快速復制。
武漢是中部中心城市,常住人口達千萬,市場潛力巨大,自然是福建老板的“眼中肉”、“盤中餐”。
2004年,福建一老板率先布局武漢市場,在青菱街楊林村投資建設了一家現代化的食用菌工廠。該工廠投資超過2000萬元,占地20余畝,主要生產金針菇和杏鮑菇。產品主要通過周邊的白沙洲農產品批發市場向武漢及周邊地市輻射。
據該工廠負責人郭偉介紹,起初銷量有限,每天金針菇、杏鮑菇的銷量合計不過500公斤。但隨著市場的不斷認可,年銷量快速增長:剛開始幾年,以每年翻幾倍的速度遞增;最近兩三年,由于基數較大,銷量年增速在30%以上。目前,日產量15噸左右,每年生產300天左右,年產量4000-5000噸,年利潤穩定在千萬以上。
在賺錢效益的推動下,其他的福建老板接踵而至。截至目前,青菱街境內共有三家現代化食用菌工廠,全武漢市有近十家現代化食用菌工廠。這些工廠的背后老板,幾乎全是福建籍企業家。
武漢金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齊明是福建人,他在青菱街和新洲各建有一家現代化的食用菌工廠。他說:“不僅在武漢,而且在鄭州、南昌等全國各地,食用菌工廠幾乎全由福建老板投資建設。這些老板在全國各地少的有一兩家工廠,多的有五六家。”
“工廠模式”替代小作坊
青菱街一帶很早有種植食用菌的優良傳統,至今約有50年的歷史。“早年的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就位于青菱街。大約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該所就在當地種植食用菌。”青菱街有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當地食用菌種植大體經歷了起步、發展和升級等幾個階段。分別為上世紀80年代初期,食用菌栽培作為一項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的致富好項目,在當地得到較快發展;上世紀90年代,湖南、隨州等地來漢農民開始在當地租用農田用大棚種植食用菌,本地農民逐漸退出食用菌市場;2004年起,福建老板開始在當地投建工廠,用工廠化模式生產金針菇、杏鮑菇等珍稀鮮菇,引領當地食用菌產業升級。
青菱街火箭村“日昌升”食用菌生產基地是福建老板較早建設的基地之一。記者實地走訪發現,該基地有數十個生產庫房,一個緊挨一個,庫房面積從幾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不等;庫房由15厘米左右厚的隔板全部密封,內部的溫度、濕度實行自動化控制。“傳統的大棚生產,受天氣影響大,生產時間短;而基地通過人工控制栽培環節的溫度、濕度,具有高效、全年生產等特點。”該基地總經理吳欣介紹,因為實行工廠模式,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目前日產金針菇6.8噸,每年生產天數約300天,年產鮮菇合計近2000噸。
在漢種植食用菌20多年的謝青平說,早期洪山區乃至武漢市都有部分農戶種植金針菇,因為實行的是作坊式小生產,規模不大,年產量不過數十噸,與食用菌工廠完全不在一個級別。在福建老板工廠化生產的沖擊下,原先種植金針菇的農戶多改種平菇、姬菇、雙孢菇等。“現在的市場格局是,福建老板主種杏鮑菇、金針菇等高檔珍稀蘑菇,當地農戶主種平菇、姬菇、雙孢菇等,大家扎堆一處,優勢互補。”謝青平說,平菇、姬菇、雙孢菇因為菌種和技術等方面原因,目前還不能實行工廠化生產。
據洪山區城鄉統籌局副局長高忠義介紹,洪山區的食用菌產業主要集中在青菱街,分為工廠化和農田大棚兩種生產方式,其中以工廠化生產為主。目前洪山區食用菌年產量約為1.5萬噸,約占全武漢市總產量的20%。
成功之道值得多方借鑒
與平菇、姬菇等常見食用菌比,金針菇、杏鮑菇等的價位更高,市場零售價約是前者的一倍。福建老板在快速復制“工廠模式”的過程中,迅速占領了金針菇、杏鮑菇等高端食用菌市場。
在市場快速擴張的過程中,福建老板普遍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以青菱街火箭村“日昌升”食用菌生產基地為例,該基地年利潤約700萬元。
福建老板在取得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據洪山區城鄉統籌局統籌科科長康玉澤介紹,青菱街三個工廠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對周邊農戶的帶動作用較大,共帶動周邊7個行政村(建河、建群、建陽、西灣、石咀、火箭、橫堤)近400家農戶建大棚種植生產食用菌。種植農戶因此每戶增收1.2萬元,人平增加純收入1900元以上。
福建老板投建的生產基地具有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特點,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以青菱街三家食用菌生產基地為例,共解決了200余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
此外,食用菌生產基地的生產廢料返回農田,可改良蔬菜基地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農作物增產豐收,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導吳先明表示,福建老板取得多方面的成功,與其敏銳的商業眼光和良好的組織能力有關。分散的農戶多是小作坊生產,既無規模優勢,產品質量也難保證。福建老板的一個成功之處在于,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方式,整合了技術、土地、市場和勞動力等資源,實現了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有效地滿足了市場需求。
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學平分析,本地農戶、企業之所以難以走出去,難以做大做強,除了技術落后、業態傳統、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等因素之外,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即缺乏開放意識、創新意識和開拓意識,往往小富即安,滿足于現狀。“福建老板成長于沿海市場經濟發達地區,其開放意識和市場意識強,善于吸收先進技術,善于用市場手段整合各方資源。他們敢于成功、快速在全國復制‘工廠模式’的經驗值得本地農戶和企業家學習和借鑒。”葉學平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