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2-06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在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歷經30多年的發展,已由當初的小副業躍為今天的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朝陽產業。中江縣食用菌產業以年均20%左右的增速迅猛發展,食用菌生產規模從2002年的1億袋發展到如今的3.5億袋,總產32萬噸,實現收入6.7億元,呈現出一業興、百業旺的欣欣向榮景象。
食用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
中江菌業起步于1976年,當時人們把食用菌生產作為一種小副業對待,生產既無規模,又沒有數量,發展緩慢,甚至處于徘徊狀態。1983年底,全縣栽培食用菌只有400萬袋,總產還不到670噸。
改革開放激起了廣大菌業人的發展熱情,他們大膽試驗摸索,先后成功引進示范黃背木耳、雙孢蘑菇、姬菇等一系列新品種,對食用菌生產上的一些關鍵技術、環節,進行攻關或加以改良,通過金橋引領、政策扶持、大戶示范、企業帶動、協會推動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到2011年,全縣栽培食用菌35013萬袋,總產鮮品32037萬噸,已實現總收入67238萬元,全縣農民人均食用菌收入達到537.05元。
2001年,中江縣在發展菌業上大力實施“金橋工程”,促使菌業飛速發展。2004年該縣的食用菌建設成為“省級無公害食用菌生產示范基地”,并榮獲“全省食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2005年和2010年兩次獲得“全國食(藥)用菌行業優秀基地縣”稱號。10年間,中江縣的食用菌生產規模擴大3.84倍,產量增長2.58倍,收入增加4.23倍,全縣農民人均食用菌收入增長5.12倍。
在科技與生產力之間搭起橋梁
近年來,中江縣先后實施了“黃背木耳集約化高產栽培”、“利用農作物秸稈粉生產黑木耳新技術推廣”、“利用木耳菌糠生產姬菇新技術推廣”、“菜花菇引種示范”、“茶新菇、榆黃菇推廣”、“無公害立體架式生產雙孢蘑菇”、“300畝蘑菇新技術栽培推廣”、“500萬袋姬菇生產加工基地建設”、“出口特白平菇生產加工技術推廣”和“食用菌深加工技術引進”等10個金橋工程項目,占項目實施總量的10%左右,累計應用規模3668萬袋,實現收入9408萬元,創造效益1500萬元以上。一系列“金橋工程”項目的實施,在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依靠”和“面向”之間搭起了橋梁,在科技成果與現實生產力之間搭起了橋梁,促進了科技與經濟有效結合,加快了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延伸了產業發展鏈條。
通過金橋工程系列項目的實施,中江縣栽培的食用菌品種已逾20個,既有大宗品種如黃背木耳等,更有珍稀品種如杏鮑菇、茶新菇等。從品種引進改良、生產技術革新,到菌糠廢料的綜合利用,從銷售原始產品到銷售附加值高的精細加工產品,中江菌業實現了經濟良性循環發展。僅2011年菌業發展情況,與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比較,生產規模擴大87.54倍,收入增長498.06倍,28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7.32%和24.83%。
實現農業產業經濟循環發展
食用菌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的特點,見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市場潛力大、原料(農作物秸稈)來源廣泛。水稻、小麥、玉米等大田農作物秸稈,桑枝、雜木支條,經過加工,并通過食用菌生產利用與再利用后,或還田以培肥地力,或通過燃氣爐、沼氣池成為清潔能源,或通過發酵轉為飼料,或加工成有機肥料,實現農業產業經濟循環發展。
隨著金橋工程系列項目實施的推進,中江縣現有3.2萬戶約11萬多人從事食用菌生產,栽培萬袋以上的生產大戶達到8240戶,栽培5萬袋以上的生產大戶有313戶、10萬袋以上生產大戶有27戶、15萬袋以上生產大戶有18戶;生產規模超過5000萬袋以上的鄉鎮有3個;有食用菌生產專業村16個。此外,中江有大大小小加工企業42個,這些加工營銷企業拉動并助推菌業發展壯大, 1-9月加工企業收入達到2.6億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