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偉——引導農民致富的“淘金人”創業者
發布時間:2012-02-1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一位來自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的食用菌技術員,告別家人親朋淘金人,,只身來到湖北省南漳縣,為促進當地食用菌技術的推廣和農民增收勞累奔波而不遺余力。他就是被南漳縣廣大食用菌種植戶親切稱之為“陳技術”的浙江省云和縣食用菌生產技術員——陳志偉。
陳志偉,1991年7月畢業于浙江麗水農業學校首屆經濟特產專業,十四年來一直從事食用菌技術推廣工作。1991至1992年,擔任食用菌技術員,1994年出資3萬元,成立民營科研所——云和縣菌蕈研究所,1999年出資50萬元成立云和縣象山食用菌有限公司。現為中國食用菌協會會員,中國菌物學會會員,《中國食用菌信息網》理事,云和縣食用菌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2004年推選為麗水市食用菌協會副會長。
從1992年開始,陳志偉加入外出開發食用菌的隊伍,起先是在江西德興、婺源等縣進行食用菌技術輔導,以后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江西的景德鎮,安徽的祁門、六安,湖北的黃崗、隨州、襄樊及河南、湖南、福建、貴州等16個省65個縣市,都留下過他不遺余力地推進食用菌事業的身影,由他推廣的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質食用菌菌種就達500多萬瓶,同時帶動了云和縣農村剩余勞動力300多人外出開發,形成麗水市食用菌西部開發主力軍。2004年陳志偉被評為"云和縣首屆十大創業青年"。
2003年11月,淘金人,經朋友介紹,陳志偉離開開發多年的湖北隨洲,展轉來到南漳,從事他袋料食用菌技術的推廣事業。南漳縣作為全國十大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之一,食用菌發展基礎較好,加之全縣擁有328萬畝的林地面積,特有的氣候條件,更加堅定了陳志偉幫助當地發展食用菌業,推廣食用菌新技術、新模式的信心和決心。
從2004年春季開始,陳志偉用自已所掌握的食用菌生產專業知識和制種、栽培所積累的成熟技術與當地資源優勢成功對接,首先對南漳當地栽培的“菊花型”黑木耳進行改良,將云和縣推廣的“新科”袋料黑木耳新品種嫁接到了南漳,同時將南漳袋料黑木耳、香菇的破袋方式由劃口式,改為刺孔式。就是這一小小的舉動,使南漳的袋料食用菌產量和質量大大提升,單位產量比原來提高了30%左右。當地種植戶在陳志偉推廣的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中,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實惠。
南漳縣城關鎮郭家土城村2組的姜余說:“以前我們是下崗職工,淘金人,陳技術員過來之后,指導我們發展袋料香菌。我種植了12000袋,栽培中的一系列問題,陳技術員指導得很到位,隨喊隨到,現在是收第三茬菇。這12000袋袋料收入應該說是不錯的。”
在南漳,陳志偉推廣的包菌種供應、包技術服務、包產品銷售“三包”技術服務模式,受到了當地干部群眾的普遍歡迎。一年多來,陳志偉的足跡踏遍了南漳的山山水水,由他免費為農戶發放的技術資料達1萬多份,現場指導傳授技術1200多戶。同時,他還利用自已多年建立起來的銷售渠道,積極外引內聯,牽線搭橋。僅2004年,由陳志偉聯系出口到香港、日本及東南亞等國的香菇、木耳總量達100多噸,創匯100多萬元。
“陳志偉先生到南漳來,采取包技術指導、包菌種供應、包產品回收的辦法,淘金人,帶動了南漳5000多戶農民發展袋栽黑木耳生產。這5000多農戶每年戶平均收入都在2萬多元以上,總計增收每年都可以搞到1000多萬元。為促進湖北南漳食用菌發展和農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蹦险目h多種經營辦公室主任鞠宗榮如是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