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礦林場念了二十多年的“木耳經”
發布時間:2012-03-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一聽金礦林場這名字,就覺得應該是個相當富裕的地方,其實不然。金礦坐落在林場周邊,林場只是林場,沒有金礦。
金礦林場,在鶴北林業局,距離黑龍江邊六七十公里。這個擁有1.8萬公頃施業區、142名職工、372口人的林場,上世紀80年代末,也和全省林業一樣遭遇了“兩危”難題。職工群眾除了“采山”賺點活錢兒外,生產、生活都跌到了谷底。
1988年,林場職工袁所平等5人,開始學著種起了袋裝木耳。幾個人小鼓搗,一年做了萬八千袋兒,賺了三四千元。后來又請了個技術員,既做木耳也做滑子蘑,做的規模不大,但也有聲有色。
林場領導一看這門路不錯,可以讓職工有收入了。當時就決定,林場擔保貸款7萬元,讓他們帶著大家一起種。
可是,第一年賠了,技術員也被嚇跑了。貸款林場掏了,大家有點灰心。可林場領導不但沒氣餒,還放下話來:“明年還給你擔保貸款,別怕,接著干!”
也就從這一年起,金礦林場開始念起了“木耳經”。這一念,就是20年。木耳產量從年產萬八千袋,一路念到了2011年的368萬袋,純收入478萬元。
就這一念,金礦林場把職工從窮念到了富。
十年前,林場職工叢明國結婚時,妻子從娘家帶來的400元錢,是他家的全部財產。那時,他到林場干活,妻子采山,年收入三四千元,日子越過越緊巴。到后來,竟欠下了四五萬元的外債。
2008年起,鶴北林業局把大力發展木耳產業,列入了全局產業發展規劃,用無息貸款支持這一產業的發展。
叢明國趕上了好時候,林場幫他貸款1萬元種木耳。頭一年種了2萬袋,鬧了個平;第二年又支持他貸款種了3萬袋,掙了2萬多;2011年,他種了3.6萬袋,賺了5.5萬元。今年過年時,叢明國不僅還完了外債,還買了液晶電視和電腦。
金礦林場決定,木耳這個“經”他們要一念到底。
為了實現產業發展,林場成立了食用菌協會,有步驟地積極推進:一是走出去,去外地學習、考察、取經;二是請進來,請專家來場進行現場指導解惑,傳授實用技術;三是政策扶持,擴大生產;四是典型示范,大戶帶動小戶;五是建立獎勵機制,對栽培大戶、效益大戶在每年的林場職代會上予以物質獎勵,以此助推產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他們以“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相對集中,形成規模”為原則,規劃了500萬袋的地栽木耳產業園區,力爭把地栽木耳打造成小項目、大規模、高利潤的龍頭產業,形成連片規模經營的產業基地。
2011年,金礦林場地栽木耳從業戶數達到了林場總戶數的78.5%,人均可支配收入1.65萬元。
依托地栽木耳,兼做其他產業。到2012年底,金礦林場力爭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1.75萬元的目標。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