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伙種蘑菇同走致富路
發布時間:2012-03-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三臺縣劉營鎮五洋村,一提起葉正和,鄉親們無不翹起大拇指。在鄉親們的眼里,葉正和不僅是食用菌的代名詞,更是鄉親們致富路上的“領頭羊”。3月22日,記者跟隨葉正和走進他的養菇大棚。棚內食用菌香氣撲鼻,一排排菌架上,長勢喜人的雞腿菇、姬菇、玉黃菇等蘑菇形成了一堵堵“菌墻”,讓人眼前一亮。
白手起家,種菇路上艱難多
“要致富,就不要怕失敗。”談起自己種蘑菇的經歷,葉正和頗為感慨。曾任鎮農技員的葉正和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有舍得吃苦敢于專研的精神。任農技員期間,他研發的大春雙季花生種植技術曾獲得三臺縣政府頒發的 “農業科技創新二等獎”。2004年機構改革后,葉正和走上了打工之路。2007年,“不想長期幫人”的葉正和回到家鄉,用在福建省一家種菇場學到的蘑菇種植技術,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開辦種菇場,對于只有6000多元積蓄的葉正和來說,顯得異常艱難。籌款、找場地、購菌種……那些日子里,葉正和沒有睡成一個好覺,直到項目落地才松了一口氣。
可麻煩事又來了。種菌對技術要求高,可葉正和從福建學到的技術似乎不太管用,連續兩批菌種不僅沒有見到效益,甚至連菌種錢、材料錢都搭了進去。家人都勸他不要再折騰了,妻子還以“過不下去了”為由,準備和他離婚。
但是葉正和有一股拼勁,他認準了的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他瞞著家人又貸款買回了菌種,認真研究,仔細種植,在發菌的日子里,他幾乎一天24小時都呆在棚里,生怕有一絲疏忽。當看到一道道菇墻上長出了一朵朵平菇,他所有的疲勞和擔心都一掃而光。
免費傳經,引領群眾同致富
葉正和培育的蘑菇質量上乘,賣到了好價錢,還清了所有貸款之后還略有盈余。嘗到甜頭的葉正和一發不可收拾,先后投入3萬多元租借了場地,對茶樹菇、木耳、雞腿菇、姬菇、玉黃菇等母種進行培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收入達20余萬元。
“種植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技術。”葉正和說,在食用菌種植中,每一個菌類品種的生產周期、培育方式都不一樣,要分別掌握其生長所需的氣候、溫度和濕度。
葉正和告訴記者,本地食用菌主要分春夏秋三季種植,而他通過技術改良,實現了四季種植。“比如姬菇,當其他農戶在3月底就開始清棚,市場價格也由2元多提升到5、6元的時候,我們的姬菇就大面積上市。”葉正和說,通過“錯峰種植”,可以實現雙倍利潤。
看到葉正和種蘑菇發了財,許多群眾紛紛請他傳授種植技術。慷慨的葉正和沒有掖著藏著,只要有群眾來取經,他立即把種植技術傳授給他們。看到大家的種植積極性很高,2009年,葉正和牽頭成立了三臺縣劉營鎮興旺食用菌生產合作社,先后發展種植農戶40余家,年生產食用菌規模達到400萬袋,產值突破1000萬元。
搭伙種菇,強強聯手闖市場
為了提高食用菌品質,實現資源合理有效利用,擴大產品銷售市場,葉正和決定與另一家更大規模的食用菌合作社三臺縣樂安鎮述明食用菌生產合作社攜手闖市場。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該合作社理事長余述明被葉正和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提供援手,為葉正和的合作社提供技術,并免費將述明食用菌合作社的3個20萬斤食用菌凍庫提供給興旺食用菌生產合作社使用。
截至目前,兩個合作社社員達200余戶,遍布蘆溪、靈興、新生、新德等多個鎮鄉,年種植食用菌規模達1000萬袋,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下一步,我們準備投資40萬元改建生產基地,建立食用菌運輸中轉站,申報綠色食品論證檢驗。”葉正和表示,他對種蘑菇充滿信心,并將堅持走下去,帶領更多的群眾共同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