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有媒體報道:山東部分地區市場上的平菇鮮菇含有甲醛,而且幾乎“批批含有”,立即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和恐慌,一些人甚至不敢再吃蘑菇,直接影響到市場銷售量,各地蘑菇出現賣難。
“消費者必須了解事情的真相,這樣的情緒發酵下去,這個新興的朝陽產業就有可能被毀了。”山東省食用菌專家和菇農對此充滿了擔憂。
平菇含甲醛到底是咋回事?記者進行了調查,“市場上的平菇含有甲醛,其實與菇農沒有任何關系,現在許多消費者認為是菇農生產時用的甲醛,板子打在蘑菇生產者身上,這其實是冤枉了菇農,生產過程中根本不會用甲醛,因為甲醛會嚴重抑制食用菌菌絲生長。”
4月11日,山東省農科院知名食用菌專家曹德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甲醛菇的始作俑者,根本不是菇農,他們是無辜的!”
含甲醛的木屑 無法生產平菇
針對媒體報道破舊門窗或木屑做平菇原料的問題,曹德賓對平菇生產所用原料進行了詳細分析,“現在平菇生產不用木屑。使用一噸木屑生產平菇,至少需要2個月左右的發菌期,出菇周期也要3—4個月,而且,木屑產出的鮮菇與原料之比一般在80%以下,甚至低于50%。而秸稈的發菌期一般在20天左右,出菇周期也只有3個月左右。菇農都會算賬,誰也不會棄金撿銀。”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的木屑價格遠遠高于秸稈,多是作為工業制作纖維板、膠合板之類,其產值、利潤遠大于生產平菇,選此原料用于平菇生產,起碼食用菌業內人士不會這樣做。“誰會放著家門口價格低廉的原料不要,而選用價格高、產出低的木屑呢?”曹德賓說。
據了解,有些地方會用木屑生產香菇。“香菇用的木屑選擇也很嚴格,首先必須是闊葉樹種,其次是不得有腐爛等現象。”曹德賓舉例說,像廢舊木材加工廠所收購的舊房檁條、門窗等,由于含有油漆等物質,食用菌生產者不會將之作為原料。“非但不能用于生產平菇,即使栽培香菇,也不會有人選擇的,否則,在業內就是笑話了,因為甲醛會嚴重抑制食用菌菌絲生長。”
“現在我省的平菇生產,原料多為棉籽殼和玉米芯原料,而棉籽殼、玉米芯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是沒有甲醛參與的。另外還有少量的其它秸稈如棉花稈、玉米稈、麥草、稻草、花生秧等,也不存在甲醛問題。”他介紹,聊城、德州等地菇農,部分使用工業廢渣如糠醛渣、木糖醇渣等,該類產品的原料是玉米芯,而在糠醛或木糖醇的提取過程中,只做酸解水提,也無需甲醛的參與。
“菇農采收時也不可能沾上甲醛。”記者在調查中看到,菇農采收時都是用竹筐或周轉箱盛放鮮菇,“這類工具都是菇農自家的,便宜好用,臟了可以水洗,也不可能含有甲醛。”曹德賓介紹說。
生產技術 早已棄用甲醛
針對某媒體報道中提到的生產過程會使用甲醛的問題,曹德賓告訴記者,平菇生產過程中根本不會用到甲醛。“即使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甲醛在食用菌生產中,也只是出現在菌種的制作過程,而且僅僅是用于空間熏蒸,而不是用于培養料中。由于甲醛會對操作者形成較大的刺激,時至今日,已經無人再用,取而代之的則是環保型的‘食用菌接種凈化機’,無需任何藥物,稍差一些也是使用漂白劑一類的藥物,配之以助燃劑進行煙霧熏蒸,幾乎沒有殘留。”曹德賓說。
不少消費者在看了某媒體報道后,認為平菇生產管理時,防治病蟲害需要甲醛,對此,曹德賓解釋說,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技術落后等種種原因,在個別環節上要求使用極少量的甲醛,比如,培養料發酵時有較大的氨氣產生,就可以使用少量的甲醛予以中和,雖然不會嚴重影響到食品安全,但畢竟也是一種隱患。“現在技術有了新發展,采取了更加科學嚴謹的技術手段,包括病蟲害的防治等整個生產過程,已經完全去除了甲醛的參與。”這一情況也在記者實地采訪時得到證實。記者在青島、濱州、臨沂、聊城這幾大食用菌產地實地采訪,在多個菇棚里都聞不到半點甲醛氣味,外圍尋覓,也不見有任何甲醛、化學藥物的包裝,菇棚中除了控溫設備和自動噴水設施外,也沒有噴霧器之類的工具。4月11日,在省農科院的一個食用菌實驗栽培室,曹德賓指著正在出菇的菌棚說:“蘑菇很嬌氣,對生產環節要求很高,怎么可能會用甲醛或農藥呢?如果用農藥殺蟲殺菌,食用菌也會被殺死。”
蘑菇滯銷 害慘無辜菇農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各地的菇棚在除了設施設備上有差異外,在整個生產過程的管理上、技術要求上幾乎都是一致的。“現在媒體報道后,消費者還以為這甲醛是我們種菇人加進去的,真是冤枉人,害得我們的蘑菇這些天都賣不動了。”4月10日下午,在濟南市歷城區西營鎮,菇農趙利義看著堆在菌棚外的6大筐鮮蘑菇漸漸發蔫,很是發愁。
他說,過去是摘一茬賣一茬,經銷商直接到地頭拉,可現在都摘三茬了,還沒有人來拉,給原來的經銷商打電話,對方說現在不好賣,暫時不進了。“咱這蘑菇可是一點甲醛也沒有,來接貨的經銷商實在、講信譽,合作多年從沒見他往蘑菇上灑水什么的,都是直接裝車點錢再拉到市場批發,一斤能比別家的多賣2毛錢,在市場上很搶手。可沒想到市場咋一下子成這樣了呢?”蘑菇突然滯銷,這讓種了十多年、主要以蘑菇創收的趙利義很受傷。4月10日,記者在濟南十畝園農貿市場采訪時了解到,市場上賣蘑菇的生意確實比過去少了很多,一位市民直言拿不準咋回事,反正最近不敢買蘑菇了。
◎相關鏈接 青島抽檢蘑菇 甲醛含量在安全范圍內
媒體報道后,青島市相關部門近日對市場上的蘑菇進行了抽檢,4月10日對抽檢結果進行了公布,結果顯示蘑菇甲醛含量都在100毫克/千克左右,是安全的。
據青島食品安全委員會專家靳曉梅介紹,蘑菇生長過程中自身代謝會產生化合物甲醛,這些甲醛在經過清洗和加熱后會被破壞掉,此時,食用蘑菇是安全的,不會損害身體健康。她說,目前,對于蘑菇甲醛含量,我國還沒有一個限制性的標準,一般按照韓國、日本、歐盟的標準,蘑菇甲醛含量在300毫克/千克以下是安全的。
◎專家觀點 自身合成的,無害 人為添加的,嚴管
通過調查,記者發現我省平菇從原料、制種到管理、采收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根本沒有甲醛的身影。“平菇鮮菇出現甲醛,可能是平菇自身合成的,也不排除平菇在加工運輸過程中,不法商販為了保鮮、延長賣期,添加上去的,這都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曹德賓說。
他介紹稱,山東產的蘑菇離市場相對近,運輸距離短,很少有人利用這種辦法保鮮。但外地有些黑心銷售商,長途運輸時,有時用甲醛或大量灑水保鮮,特別是在溫度高于15℃的季節里,一些商販為了長途運輸時不消耗平菇的水分,保持鮮度,就噴甲醛,后來還甚至被不法商販推崇為“保鮮技術”,呼吁相關部門嚴加管理。
曹德賓介紹說,“甲醛分為游離甲醛和化合物甲醛,采收后為了保鮮添加的甲醛屬于游離甲醛,這類甲醛穩定,不易被破壞,但蘑菇會有很大的味,很易辨別。另外,在部分菌類的生長過程中,其細胞確實會在新陳代謝中產生化合甲醛,但是此類甲醛含量非常低。這類化合物甲醛,經過水洗、蒸煮之后,甲醛的含量會大大降低,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不會對人體有害。”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