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25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進入4月份,吉林省迎來了入春以來持續的高溫,一些高科技與土辦法相結合的農業生產的新武器、新理念、新技術正在悄然走紅,一股股科技興農、向土地要效益的創新潮正在黑土地上涌動。
堆成山一樣的廢牛糞、玉米秸稈、玉米芯,很難讓人和餐桌上經常吃到的金針菇、草菇聯系起來。可走進吉林省雙遼市林清蔬菜合作社你會驚奇的發現,金針菇、草菇這些餐桌菜就是由這些廢牛糞、玉米秸稈、玉米芯經過科技農業真菌發酵而成的。
與蔬菜合作社長王清林一起走進蔬菜合作社1號大棚,陣陣刺鼻的腐臭味,多少讓人有些作嘔,幾名正在翻動輔料的工人告訴大家,這里的輔料主要就是牛糞、玉米秸稈、玉米芯,在這里發酵20天后,再經過倒料、發酵、消毒等工序后,將移植到菌床大棚內。隨著工人們一道走進最后的出菇大棚時,同樣還是那些廢牛糞、玉米秸稈、玉米芯這次透著的則是淡淡的香氣,忐忑的抓起一小捏帶著菌絲的輔料,放在鼻前難以置信聞到的是菌類特有的清香。
王社長邊指導合作社社員采收又肥又大的平菇,邊告訴我們,“合作社是2009年在當地政府的資金、政策的扶持下,開始引進先進的菌類種植技術搞菌類種植的,目前已經擁有種植暖棚、菌室等各類大棚21棟,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有社員33戶,種植的平菇、金針菇、草菇、雞腿菇等產品遠銷山東、河北等地。”2012年將以合作社作為育種基地,在農戶中再建33棟大棚,由合作社負責提供菌種、原料、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據預測屆時社員只需要投入1畝土地,每季菌類生產時勞動15天到20天時間,人均年菌類純收入就可達3萬元。目前在當地農村“種蘑菇了嗎”不僅僅成為了一句見面互問的口頭禪,而且正在成為一部分農民的新追求。
據了解,為了幫助農民增收,吉林省雙遼市在全市扶持成立了559個各類專業合作社,給予相關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在專業村屯里形成了“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朱檑、劉文杰)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