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垂柳繞園,桃李爭春,這里是山水環繞的桃花源;清風迎面,暖陽撫頰,這里是恬靜悠然的鄉間憩園;大棚陳列,香菌滿園,這里是致富開花的地方。這里就是位于織金縣綺陌鄉平橋村的艷山特色農業合作社。
現年73歲的楊秀松是綺陌鄉林業站的退休老干部,更是合作社的專業技術員。楊秀松老人一直致力于食用菌的研究,更是織金竹蓀人工栽培的創始人之一。憑借竹蓀人工栽培的研究,1991年,老人獲畢節地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省星火科技三等獎;1997 年,與同行編寫的“竹蓀制種栽培技術”一書獲畢節地區科技進步書籍四等獎。“我就是坐不住,喜歡沒事就研究農業方面的東西。”
46歲的王永菊,是有名的竹蓀栽種專業大戶,有20余年的栽種經驗。在竹蓀菌類栽種方面,技術精通,在經營銷售方面,有一套自己的銷售方法。在她的帶動下,很多婦女走上了勞動致富之路。
2010年12月,楊秀松、王永菊兩人自籌資金24萬元成立了艷山特色農業合作社,修建了占地900多平方米的5個鐵架大棚。并修通了812米的沙質公路,埋設用水管道2840米,架通1800米的合作社用電線路。楊秀松的栽培技術加上王永菊的銷售巧路,不僅給自己創造了財富,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增加收入。
特色農業合作社,的確有它的獨特之處,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草本材料栽培竹蓀。眾所周知,竹蓀栽培主要以木本材料為主,楊秀松老人用玉米芯、牛糞與木材混合,蘆葦與木材混合加輔料配方進行試點栽培并取得成功。當下,竹蓀栽培基本上是利用木本栽培的方式,而楊秀松老人的草本栽培不僅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更是減少了森林資源的破壞。去年,合作社竹蓀栽培獲利13萬元。
廢物循環利用栽培食用菌,這是合作社的又一個特色。楊秀松介紹說:“我們這里的金針菇、平菇等菌種一共有1.3萬多瓶,絕大部分都是用竹蓀種植感染廢科后,再循環利用來栽種食用菌,去年收入了15萬元。”走進大棚,陳列著的4000余瓶金針菇,瓶口處掛滿了白花花的菌朵,不是花園,勝似花園。用廢料栽培食用菌,不僅節約了成本,更為合作社帶來最大的收益,也開辟了食用菌栽培的新路子。
中老年婦女是主力軍也是合作社的一大特色。在大棚里,20余名工人正在麻利的裝瓶、采菌,這些工人大多是中老年婦女,最老的有73歲。艷山合作社的創立,給周圍的群眾帶來了就業的機會,尤其是留守在家的婦女。“我家就是平橋村的,每天都來這里打工,又可以管孩子,又可以掙錢,我三個月就掙了近1萬塊錢。”工人劉紅先得意的說到。73歲的陳老也樂呵呵的說:“我上個月也掙得了 700 塊。”
“目前,我們爭取到了縣的農業項目扶持資金,已經達成了相關的協議,準備再建 10 個大棚,爭取打造‘草本材料栽培竹蓀’、‘竹蓀廢料栽培食用菌’、‘中老年婦女脫貧’三個方面的示范點,規模一擴大,到時候就可以解決將近40個人的就業。”王永菊高興地講道。
據悉,楊秀松老人正在將單一的合作社轉化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新的食用菌研究中心已在綺陌鄉陡巖村掛牌。(余 麗)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