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吉林省東昌區金廠鎮上龍頭村農民雷永軍,從小父母給她取了個男人的名子,父母希望她像個男子漢一樣頂天立地。她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今年45歲的她,1987年高中畢業回村在小學當老師。1992年做起了人參、貝母、林蛙油加工產業。2009年,在鎮政府、村書記的扶持下投資20萬元,開始,到目前帶動本村和外村30余戶農民種植香菇,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160多人。
作為農民的孩子,要么像父輩一樣回鄉種地,要么就放手一搏,開拓創新,趟出一個自己的新天地。不認命、不服輸的她毅然選擇了后者。2009年,村集體“三項工程”建設推出黨員帶頭種植香菇,實現創業帶富工程。作為村民代表的她擔當了先鋒,外出考察、聘請技術人員,投資20余萬元,建設種植地栽菇與架子菇各2萬棒的實驗基地,用實踐證明哪種方式種植更適合上龍頭村的實際情況。這種嘗試不但總結出了架子菇比地栽菇成本低的經驗,而且當年還有所收益,這更加堅定了雷永軍以香菇種植為載體帶動村民致富的思路。為此,她還成立了鑫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
架子種植香菇,半畝地投資5000元左右,可種植香菇一萬袋,生長期是每年的5—10月份,每袋可生長5茬香菇,可生產1.5斤—2斤香菇,每袋銷售8元左右,扣除香菇菌成本可獲純收入4元左右,一戶種植一萬袋,投入1.5個勞動力可賺4萬多元。農戶產出的香菇全部由合作社回收,統一銷售到沈陽、大連、長春等地,香菇銷售市場供不應求。2011年,她加大對香菇菌種基地建設的投入,增加棚膜生產基地一處、日光溫室6棟,標準加工廠房一處,辦公樓一棟,在她的帶動下,村民群眾紛紛投入到香菇種植行列。
基礎建成后,她想,幫人幫到底,既然自己成了領路人,就要負責到底。無論誰家資金、技術、銷路遇到困難,她想盡辦法幫助解決。如今在她的帶動下,從事香菇生產加工的30余戶農戶,戶人均年可收入增加6000元。
香菇生產加工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全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直接帶動農民收入,而且盤活了周邊的人力資源市場,即使農閑時節,普通農民也不閑了,打牌打麻將的寥寥無幾,都在香菇基地里忙著奔小康。農民腰包鼓了,消費水平大幅度提升,開始逛超市、下飯店,直接推動了上龍頭第三產業發展,龍頭村沿街門市供不應求,大中飯店4個,大小超市10家,每天生意都紅紅火火。
有春的播種,就有秋的收獲。雷永軍帶領鄉親們壯大香菇產業做到“一村一品”、“一鎮一品“,走上致富路。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