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13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平生不抽煙酗酒,不博不弈,不寵貓狗。唯耕作之暇,輒便讀科技與古典書籍,偷閑寫幾篇文言短篇小說……
菏澤“另類”農民張友云
一生癡愛讀書與書為伴的人,按常理該是文人學者,因為那是職業所定。然而,這一常理被山東省菏澤市都司鎮都司集村66歲的農民張友云打破了。
1946年出生的張友云,山東漢子,由里至外的熱情質樸與謙恭,在他身上盡顯無遺,讓人一面記終身。在儒鄉崇尚讀書風氣熏陶下,自幼勤奮好學的張友云,1966年于菏澤一中高中畢業。成績優異的他原本躊躇滿志報考大學,卻被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所阻,由此注定他一輩子待在農村做農民。
憶及當時的境況,他曾這樣記述:“適逢史無前例,遽得昏眊之疾,蚩然不知所措。返鄉務農,遂為擊壤之民,直至今日。期間為盡仰事俯畜之職,潛心研究科技,于種植養殖諸方面稍有成績。”
他所說的“成績”,乃系從科技圖書中汲取科技知識為指導,在自家近一畝大的院子里發展庭院經濟:種天麻——成功完成了有性繁殖實驗,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徐錦堂教授肯定;養蝎子——成功提取出高純度蝎毒;搞溫室蘑菇——為十里八鄉的農民提供品質優良的菌種。一時間,他的小院儼然成了傳授發展庭院經濟技術的“課堂”,各地慕名前往取經與商購者絡繹不絕。他總是說:“咱農民不容易,決不能把風險轉嫁到農民頭上。”他始終堅持誠信經營、品質第一的原則,將自己掌握的成熟有效技術毫無保留傳授給需要的農民,絕不賺一分昧心錢。
辛勤耕耘必有收獲。張友云家的錢袋子慢慢鼓起,成為村里人羨慕的讀書致富能人。
通過科技書籍獲取知識富口袋的同時,張友云耕作之暇還研讀古籍,有古醫書和經、史、子、集,也有民間廣泛流傳的《明人小品集》、《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曾國藩家書》等等,從中獲取傳統文化營養以富腦袋,幾十年來不曾間斷,從而練就專以文言述懷記事的本領。如今信手拈來寫成的文言短篇小說和雜文已積數十篇,正予結集付梓。其中,他最得意的短篇小說《姚黃》、《金秀秀》和雜文《十六兩》、《長舌病》等,已被報刊先期發表。
讀書求知的道路歷來不平坦,何況農民張友云面對的又是晦澀艱深的古文,如他在《自序》中所言:“初覺艱深,漸能味其佳妙。又漸,如涉琳宮仙苑,觸目盡皆琳瑯。或高曠飄逸,雄渾闊宏;或清辭富麗,義理精微。自慶徜徉乎書海之中,拜教于諸先賢之間,心慕神怡,實難言喻。每每擊節誦讀,不無佳趣。私念:祖宗遺產,載籍浩瀚,唯浸淫其間,癖嗜求之者,方可據而有之。由是耕作之暇,輒遍研讀。”
正所謂嘗鼎一臠。由此,不難領略張友云古典文學根基之深。
“平生不抽煙酗酒,不博不弈,不寵貓狗。唯耕作之暇,輒便讀科技與古典書籍,偷閑寫幾篇文言短篇小說”的張友云,2011年初,被破例延請加入“菏澤歷史文化與中華古代文明研究會”,負責點校該地區各縣古代《縣志》。一年半里,日日伏案,已點校完成13部,點校本和影印本同時出版,現已出版4部。老張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13部全部出齊,摞起來高度有1.5米。而在檔案館里等待他點校的,還有20多部。
如今,老張的庭院經濟,早已被之后建起的規模食用菌廠和保溫雞舍兩大工廠取代,并交給兩個兒子管理。他則抽身專事點校古代《縣志》和文言文的寫作。
交談中,老張流露出的那份愜意,恰似農夫看到耕種后的豐收,至于為此付出的艱辛勞苦,早已化為煙云隨風飄盡。
幾十年與書為伴,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張友云,被當地人稱為“另類”農民。 (寫稿王景山)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