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8-3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課題組) 2000多年前,墨子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誠被當做“五常之本”。講究誠信曾是中國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但曾幾何時,我們正在丟掉這個傳統,在食品、藥品等行業頻頻爆發誠信危機,使消費者人心惶惶莫如一是。
誠信的缺失在食用菌行業也表現出越來越嚴峻的事實,“漂白蘑菇”的白色恐怖還意猶未盡,“致癌金針菇”風波又將我國的食用菌產業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本來就因季節因素及供需失衡影響而價格普跌的食用菌產品,又因被披上“致癌”的外衣而使銷售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我國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人們更是“談菇色變”,遠而避之。細想其中緣故,盡管不乏媒體的惡意炒作和一些不明真相消費者的盲從,但業內不法企業誠信建設的缺失和質量安全意識的淡漠,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縱觀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滋生了一些違背誠信的不良行為。在業界一些“企業家”的眼中多了唯利是圖、少了誠信經營:為了防止污染、保證產量就非法使用對人體有害的藥品;為了多存放幾天產品就肆意使用添加劑;為了些許私利就在銷售時將包裝紙加了一層又一層;為了搶占市場就進行不正當競爭……他們貌似精明地以欺騙行業和傷害消費者為代價換取一時的超額利潤,卻從不考慮行為的最終結局。當誠信的血液在利益的經營中斷流,無異于企業基本良知的遠去,傷害了千千萬萬的消費者的同時,最終也將毀滅自己,直至制約產業發展。
放眼中外,任何形成品牌的企業無一不是靠誠信經營換來的。相反,三鹿因三聚氰胺而倒下,雙匯因瘦肉精事件身陷困局等事例表明,任何欺騙消費者,甚至漠視消費者的企業,都會遭到市場無情的懲罰。商務部一項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造成的各種損失達到2000億元。當“誠信就是吃虧”、“守信者不得益”的欲念點點涌起,必將使傳統的誠信美德遭受嚴重扭曲,最終迷亂了本該恪守的企業經營道德,使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
食用菌產業需要發展,而發展需要以誠信經營為保障。如何讓發展和確保之間良性循環,除了政府監管,最關鍵的還是企業自身的規范。企業家能否誠信經營,依靠的不僅是自身的道德約束,更有法律和相關制度制約。
作為業界媒體,我們除了要高舉旗幟宣傳食用菌的營養安全,引導公眾放心消費,也想呼吁業界企業要把誠信放在事關企業基本良知的重要地位,以誠為本、合法經營。同時也期望國家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加強企業的質量信用管理工作,應在嚴峻的現實面前,抓緊研究完善企業誠信建設等新的制度設計,而不是在違信和造假事件被曝光后才姍姍而來。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