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11-2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是典型的循環農業,一方面利用農林業產生的廢棄物生產食用菌,為人類提供可食用的優質蛋白與健康食品,一方面其培養基廢料又可用作有機肥料、飼料及生物質能源等,有效延長了農業產業鏈,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的優化,成為構建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的典型行業。發展食用菌產業,在推進形成“廢棄物—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鏈條,實現農業產業大融合中,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及《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按照國務院印發《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近年來,中國食用菌協會深入調研,全面了解全國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理念,加快開發農林廢棄物等原料的綜合利用技術,積極鼓勵和支持食用菌農業生產者采用節能、節水、節藥的先進種植方式,建立健全食用菌菌糠等廢棄料的回收及再利用機制,大力提升菌糠利用科技水平,并通過建立“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的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打造現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引導各地方借鑒示范區發展食用菌循環經濟的好做法和好經驗,初步形成了各類示范區互為借鑒、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在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化進程中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克服傳統粗放經營對生態環境資源的污染和損害,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一、我國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食用菌資源最豐富、品種最多、生產量、貿易量、消費量最大和從業人員最多的國家。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和重視下,各級地方政府充分認識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優勢和可行性,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積極把食用菌列為主導產品,政策上大力傾斜,人力財力物力上積極扶持,使食用菌生產品種和生產方式日趨多樣,出現了特色品種家庭作坊式栽培、優勢品種區域化種植、大宗品種工廠化規模生產的多元化現代農業栽培模式。
根據國家《循環經濟促進法》的相關要求,近年來,各省市縣政府部門、龍頭企業、菇農、科研院所等食用菌循環經濟理念逐步提高,各地因地制宜,依靠科技,積極探索食用菌產業循環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如東寧縣是我國的黑木耳生產大縣,年產黑木耳15億袋,干品總量6.2萬噸,年產菌糠40萬噸,其中直接還田5萬噸、加工成有機肥2萬噸,加工成活性炭產品3.0萬噸,其他作為燃料供熱;靈寶縣利用果樹修剪枝條發展食用菌,08年開始實施發展1000萬袋香菇暨萬噸生物菌肥項目,形成“果-菌-肥-果”一套完整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后,每年可消化廢棄果樹剪枝4000萬斤,節約木材35萬立方,菌袋廢棄物全部生產生物菌肥,施用于果園,實現廢物零排放。每畝可為果農節約投資300-500元,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二、我國食用菌循環利用模式特點
根據各地的農業生產和自然地理條件,我國在食用菌生產中出現了多種循環模式,包括:果、桑樹剪枝—香菇—市場銷售——菌糠廢料—平菇、杏鮑菇、金針菇;果、桑樹剪枝、農作物下腳料—香菇、平菇等—市場銷售—菌糠廢料—飼料——畜禽、水產;林業下腳料—香菇、木耳、靈芝—市場銷售—菌糠廢料—有機肥;農作物下腳料(棉籽殼、玉米芯)—平菇、白靈菇、杏鮑菇、金針菇—市場銷售—菌糠廢料—有機肥;果、桑樹剪枝、農作物下腳料—香菇、平菇等—市場銷售—菌糠廢料—沼氣—肥料—果園、農田、林地;果、桑樹剪枝、農作物下腳料—香菇、平菇等—市場銷售—廢菌棒—無土栽培基質—花卉、苗圃;果、桑樹剪枝、農作物下腳料—香菇、平菇等—市場銷售—菌糠廢料—燃料—供熱取暖。
分析各地經驗,重點是抓住了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最大限度抓好農林廢棄物再利用;二是最大限度地開發食用菌生產廢棄物再利用。
1、最大限度地抓好農林廢棄物再利用
據調查,我國食用菌產業年平均消耗已占全國秸稈總量的8%。各主產基地的秸稈組成結構隨著本地農業產業結構有較大變化,以農業經濟作物為主導產業的地區主要利用稻草類秸稈為主,以林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主要利用林木類資源為主。各地根據自身農業結構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把農、林、牧廢棄物利用到食用菌的生產中,不但解決了當地農業廢棄物的處理問題,還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的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使食用菌生產成為低能耗,低污染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
據統計,河南省稻草、小麥類秸稈消耗量最大,約為318萬噸,占全部菌料用量的66%,麥麩、棉籽殼類秸稈消耗59萬噸,占菌料的15%,林業的木屑消耗53萬噸,占菌料的13.5%,各種糞便占3%;浙江淳安縣利用生豬養殖中的發酵墊料廢渣栽培雞腿菇和大球蓋菇3萬袋,產值10萬余元;江蘇金壇市食用菌生產全年利用稻草秸稈達8萬噸,使10多萬畝稻草轉化成1.46萬噸鮮蘑菇產品,蘑菇栽培產值達1.01億元,菇農獲利5000萬元。
2、最大限度地開發食用菌生產廢棄物再利用
隨著食用菌產量逐年增加,廢棄物不斷產生,主要是每年約產生2000萬噸菌糠廢料。
經分析顯示,菌糠的主要成分是食用菌的菌絲殘體和經食用菌分解后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菌糠廢料中含有動植物生長所需的粗蛋白、磷、鉀、鎂、鈣、硫、硼、鋅、銅、鐵、錳等營養元素,是一種養分齊全、利用價值較高的資源。為此,各地科研和生產部門采取了多種開發利用方式。主要有:
(1)用作二次栽培配料
通過一定手段的配料處理,經過科學測算按照一定比例添入新的栽培袋中,使其成為可持續利用的食用菌生產原材料,不但節約成本,還可以達到菌糠的循環使用。
(2)用作飼料
用稻草、麥稈、玉米芯等纖維材料為培養基生產食用菌獲得的菌糠,原料中50%粗纖維和20%木質素被降解,而粗蛋白質含量由原來的2%提高到6%~7%,脂肪含量比種菌前增加1~5倍,且易于粉碎、氣味芳香、適口性好。此外,菌糠中還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糖及鐵、鈣、鋅、鎂等微量元素。菌糠中還含有一些食用菌生長代謝產物,目前菌糠飼料已在我國許多地方推廣使用。雖然飼喂效果有差異,但經過適當處理、科學配方,可全部或部分代替統糠、麥麩或精料制成配合飼料、餌料或其添加劑,用于畜禽和魚類等動物的飼養。
(3)用作有機肥
從土壤肥料學的角度看,食用菌菌糠中含多種營養元素和大量礦物質,其中氮、磷、鉀等基礎養分含量高于一般有機肥。農用地中施用由食用菌菌渣制作的綠肥,可顯著改善農作物碳氮比,改良土壤團聚體結構,從而達到使農作物增加產量、提升品質的目的。
(4)發酵生產沼氣
近年來由于沼氣技術的發展,有些地方開始利用菌糠發酵生產沼氣,菌糠可作沼氣發酵底物,通過發酵產生的1m³菌糠液可以產生沼氣0.25m³,1000m³沼氣的燃燒值相當于19噸標準煤。這種方式不僅能解決菌糠的浪費與污染問題,而且還可獲得高熱值能源。河南西峽縣等地已有成功的經驗。
(5)作為花卉種植栽培基質
食用菌廢料主要成分是麥麩、鋸末、棉籽皮及殘余菌絲體,兼具保水性通透性,把菌糠與肥土混合后堆積自然發酵,用作花卉苗圃、花盆的養花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通氣性及持水保水能力,還能不斷解釋放養分,使長出的花草枝繁葉茂,花量大,花色艷麗,并且成本極低。各地已多有經驗。
(6)作為燃料使用
食用菌菌糠成分最多的是基質,因此食用菌廢料是一種很好的燃料。將食用菌廢料曬干,可用做生產菌種和熟料栽培時的滅菌燃料,或在冬季自然溫度低、不采取輔助升溫措施很難出菇的情況下,可替代煤或木炭,既節約了能源,又節省了生產投資,同時也解決了廢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此外,還有不少地方將菌糠再利用技術進行創新,開發了食用菌循環利用新模式。例如,平泉縣利用木腐菌廢料開發生產粉狀活性炭,即炭原料。將生產完香菇的廢料顆料經過加工處理,再次開發生產活性炭及工藝品,保護環境的同時還提升了產品的藝術價值,顯示了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當前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中國食用菌協會自2010年起對全國食用菌產業循環經濟的現狀及發展情況進行了兩次調查,調查對象為上海、河北、山東、河南、浙江、四川、江蘇、湖北、黑龍江等省份共計78個食用菌生產縣、市、鄉鎮及企業。依據上述調研情況和相關數據的整理分析得出,各地在推動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方面已初見成效,但由于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有相當數量的生產和管理部門認識不足,加之生產基礎設施落后,食用菌栽培基料創新技術和菌糠的綜合利用科技推廣技術不足等原因,在目前的實際生產中,我國食用菌主產基地大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循環鏈條,缺乏有規模、成熟的循環模式,主產基地的示范和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較低。據協會不完全統計,全國食用菌產后菌糠廢料的年綜合加工利用率不足30%,每年食用菌產后的菌糠廢料仍有將近1400萬噸的廢料未進行有效處理,隨意堆放或燃燒,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而且還造成了環境的二次污染。分析原因,主要有四:
1、缺乏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
伴隨食用菌產業快速發展而出現的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廢棄物處理難等問題,使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遇到了極大的障礙,而政府有關部門尚未意識到此類問題,沒有將食用菌循環經濟發展納入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規劃與布局中,更沒有建立相應的食用菌廢料循環利用體制,這也導致食用菌循環利用技術不能得以有效推廣。
2、缺乏對食用菌循環經濟知識的宣傳
我國大多數菇農在食用菌循環利用方面意識淡薄。食用菌循環利用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廣大菇農積極參與。盡管我國部分主產基地縣對食用菌廢料處理比例在90%以上,依然有大量的菌糠處理方式盲目且滯后,甚至未經處理直接廢棄,使當地的資源與環境蒙受了雙重損失。造成此種被動局面很大的成因就在于基層農戶循環意識淡薄,未能突破傳統菌渣處理觀念的束縛。
3、科技人才缺乏及循環模式不規范
按照科學規范的方法和程序進行食用菌生產和管理,完全可以做到利用農林廢棄物,潔凈環境,無廢棄物產生,使食用菌產業成為真正的生態循環型農業。但是,由于基層科技人才培養滯后,食用菌循環利用技術仍不成熟,還存在諸如菌糠配料比例、廢料前期處理等難點,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撐嚴重阻礙了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食用菌廢料的循環利用模式無統一的科學標準,缺乏規范化管理也是食用菌循環經濟建設中的難題。
4、集約化程度不高
集約化生產已成為食用菌轉型升級的方向,集約程度不夠必然導致食用菌循環利用效率降低。而產業規劃滯后、缺乏龍頭企業引導、栽培規模小且分散等都可以導致產業鏈條運轉不流暢、食用菌廢料處理規模化程度偏低,遠遠不能實現現代農業所能帶來的規模與科技效益。
四、加快我國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建議
1、加強政府部門監督、管理和綜合利用指導的協調統一
政府應采取經濟、行政等各種手段以“堵”和“疏”相結合的方法加以落實。環保部門要嚴格執法,加強秸稈禁燒的監督檢查和焚燒期間大氣環境監測,并將大氣環境質量變化和禁燒檢查存在的問題及時向政府反饋。農業、農機、科技等部門要聯合起來,進一步加大推廣目前成熟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力度,幫助農民改變耕地方式,加快農機改造步伐,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2、重視對基層菇農的宣傳與教育
食用菌循環經濟的實施者是廣大菇農,傳統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占我國食用菌生產的80%。只有當菇農真正理解了食用菌廢料再利用工作的意義和循環經濟發展所創造的經濟及社會效益,他們才能自覺落實到行動當中。因此,對菇農意識的培養,首先應構建一套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機構,通過定期不定期的開展食用菌循環經濟工作的宣傳活動來增強農戶的循環經濟理念;其次,可通過栽培大戶試點等方式,用實實在在的效益來增強栽培農戶對食用菌循環利用的信心,使其主動加入到工作隊伍中來。
3、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循環模式的規范化
目前食用菌產業中秸稈和菌糠的綜合利用科技含量較低,各食用菌產地的主要原材料和成分配比各不相同,容易使生產受到原料品質及其他因素影響,并且還有一些關鍵性技術難題尚未突破。當務之急就是大力培養食用菌循環利用技術人才,加強綜合利用的技術創新,使其利用更加穩定且容易被廣大菇農接受。各地政府及職能部門,應增加科研方面的投入,定期組織培訓班學習最新的循環利用技術及理念,培養大批本土食用菌科技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有必要將循環模式制訂統一的標準,使其簡單化、固定化、規范化,具有更強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建議食用菌科研機構及基層農業技術服務機構緊密結合栽培戶的科技需求,集中力量深入第一線,務實求真,因地制宜總結出科學可行的模式并予以推廣應用。
4、產業園區規劃和龍頭企業扶持
科學規劃食用菌產業園區可有效整合現有地力、人力、財力、智力等資源,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握區域食用菌產業及菌糠處理模式的發展趨勢,能有效地弱化外部不利因素的影響,推進區域食用菌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應注重內培外引,加大對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食用菌龍頭企業集食用菌生產、深加工、廢棄物處理等為一體,在食用菌生產廢物的處理上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通過集約化處理食用菌菌糠,有效地降低了處理成本,提高了食用菌成品的市場競爭力。扶持龍頭企業首先可從梳理當地骨干企業入手,綜合多方面因素選取有條件的企業成為試點單位,從稅收和資金角度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力爭培養出“本土型龍頭企業”;與此同時,可結合實際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有條件的國內外企業對當地食用菌產業進行投資,融合國內外最新的食用菌綜合利用理念,構建出“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基層栽培農戶”三位一體的循環模式,最終實現食用菌循環利用模式的科學化、標準化與規模化。
5、加強對食用菌循環經濟的項目投入力度
食用菌循環生產技術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產業間循環的載體作用,將麥稻、畜牧、水果、蠶桑等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稻草、牛糞、桑果枝條等種養業副產品資源轉化為食用菌產品;二是從菌糠的進一步多層次綜合利用角度,經適當處理可再用于生產食用菌,也可將蘑菇泥(栽培蘑菇后的廢料)、菌糠等作有機肥還田,種植經濟作物,從而達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增加農業生產效益的目的。通過開展食用菌循環生產項目的研究,進一步帶動食用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最大化。
在食用菌產業不斷發展,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如何按照國家關于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的要求,推進食用菌產業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的增長方式成為了全行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要從產業發展戰略角度著眼,大膽創新,變革傳統發展模式,按循環經濟模式走向新的發展之路,優化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布局,增加技術含量,最大程度上減少資源的損耗及環境污染,才能保證經濟與環境、人口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生態資源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中國食用菌協會將認真總結各地的成功經驗,深刻學習領會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與大家一道,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構建生態化現代農業,做出積極的努力。(張祥茂)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