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富了不算什么,要大家一起富我才高興。”近日,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復興鄉五皇村某菌業廠內,劉光祥為排隊賣蘑菇的鄉親們稱好重量后,一邊把現金遞到鄉親們手中,一邊樂滋滋地說。
今年43歲的劉光祥是復興鄉當地人,有一手種植蘑菇的好技術。他15歲開始學習蘑菇種植,現已是一菌業廠的股東之一,從事蘑菇的制種——收購——初加工——銷售。他不僅自己富了起來,還帶領當地村民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男兒當自強 15歲學習蘑菇種植
按說現已是老板的劉光祥僅“收購——銷售”蘑菇一項就有不錯的收入,完全沒必要再親自種蘑菇了。但因為熱愛,他目前仍和普通村民一樣,把種蘑菇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回望過去走過的路,劉光祥眼里帶著滄桑卻充滿了希望。
上世紀80年代,十四五歲的劉光祥身體不怎么好,看到同齡人都去學木匠、漆匠等手藝,他也不甘示弱,決心要學一門技術。這時,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稱彭山將辦一個學習蘑菇種植的培訓班。他眼前一亮,立馬動身前去學習。半個月后,他從培訓班回到家里,第二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將帶回來的蘑菇種子用于實驗,并取得了成功,這堅定了他種植蘑菇的信心和決心。
幾年后,劉光祥種植蘑菇的收入比當年去學木匠、漆匠的同齡人還高,他高興極了。可到1991年,種蘑菇的人越來越多,到了供大于求的地步,他也因蘑菇賣不出去而犯愁。
云南忙創業 收獲第一桶金
得知云南的蘑菇價格好、銷量大,1992年,劉光祥便和妻子一起赴云南種起了蘑菇。初來乍到的他們,租場地、請工人、聯系銷路,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可不管多苦多累,他們從未拖欠過工人的工資。有一次,他們剛給工人發完工資就雙雙病倒在床,除去醫藥費外,家里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夫妻倆就咬緊牙關,硬忍著饑餓挺了過來。
風雨之后終會有彩虹。不久后,劉光祥的4000包蘑菇全部喜獲豐收,這為他第二年擴大規模積蓄了能量。因其踏實、誠信的做事風格,云南很多商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加之有著豐富的種植經驗,種出的蘑菇質量越來越好。1999年,他的種植規模擴大到8萬包,年純收入高達5萬元。正當蘑菇種植搞得風生水起時,他卻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回東坡老家,帶領村里人一起種植。
技術傳鄉親 和大家一起致富
“以前在家種蘑菇時,沒人來收購,蘑菇一成熟就愁銷路。而現在,我有了一定的經驗和銷售渠道,回鄉動員鄉親們一起種植,我來收購和銷售,豈不可以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劉光祥告訴記者,回到家鄉后,他用在云南掙的第一桶金為家里蓋了新房,村里人見了,紛紛到他家取經。
與父老鄉親分享完自己在云南的經歷,劉光祥表示愿意教鄉親們種植技術,并鼓勵他們一起種植。結合家鄉的實際情況,他幾經考察后決定在家鄉種雙孢菇 。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紛紛動手開干。一時間,村上三、四十戶人家都種上了雙孢菇。忙完自家農活,他就會到村民的大棚里,講技術、傳經驗。見村民們種雙孢菇致了富,其它村的村民也紛紛效仿。
“我種了5畝,預計純收入有2萬元。”正在賣蘑菇的村民劉光明樂呵呵地說,劉光祥不僅教給大家技術,而且拿現錢收購蘑菇,“這是我們最放心的。”
目前,在劉光祥的帶領下,復興鄉群英村、五皇村及周邊鄉村共種植了200多畝雙孢菇 ,僅這一項的純收入就達80多萬元。“我不敢說他們種蘑菇增收了多少,但看到他們臉上都笑嘻嘻的,我就高興!”劉光祥說著,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