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輪流住大棚 日子一年賽一年
發布時間:2013-04-2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蔬菜大棚大家都不陌生,蠶寶寶香菇輪流住大棚你聽說過嗎?4月16日,記者在陽城縣次營鎮賽村就遇到了這樣的新鮮事。“趕緊收,趕緊收,收慢了,就長得超過標準了。”穿過一片剛透出新綠的桑園,記者走進一棟高大寬敞的養蠶大棚,只見村民于敏霞正蹲在地上,快速地從菌棒上摘下一個個肥嫩碩大的香菇。“這不是養蠶大棚嗎?”見記者疑惑的表情,陪同記者前來的賽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上官鳴放呵呵一笑說:“我們正在探索‘一棚兩用’,也就是‘蠶半年,香菇半年’。在養蠶的空閑時間,即頭一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利用養蠶大棚培育香菇,一棟大棚一年能多收入一萬五千多元呢!”
持續的低溫天氣過后,晉城氣溫又直線攀升,當天的最高氣溫突破30攝氏度,大棚里的溫度更高。“溫度太高,長得太快!”于敏霞拿起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大香菇說,這就超標準了,中等個頭的香菇賣得最好。“去年冬天才開始搞試驗,溫度濕度等把握得還不是很好,明年就好了,就有經驗了。”上官鳴放插話說。
只顧埋頭收香菇的于敏霞抬起頭說,收完這茬香菇,就把這些菌棒移出去,準備迎接蠶寶寶入住了。記者問及大棚養蠶和傳統養蠶有什么不同時,于敏霞和正在大棚勞作的其他幾位村民異口同聲地說:“省時、省力、收入高”。
于敏霞指著與大棚近在咫尺的成片桑園說,前兩天剛進行了剪枝,以往家里小規模養蠶,葉子得一片一片采,費時又費力。采桑葉費力,養蠶也費力,小蠶每天至少要喂四頓,養蠶時節往往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吃苦受累還是次要的,關鍵是病害很難防治。家里面巴掌大的地方,蠶寶寶還得住上下鋪,因為環境過于擁擠,蠶很容易生病,好不容易養大的蠶不是變成“僵蠶”,就是不制繭。去年村里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養蠶大棚,環境好了,每天定點消毒,蠶寶寶很少生病。村里引進的桑樹新品種,采桑只需整枝整枝地采,桑園還緊挨著大棚,省去了運輸的麻煩,而且蠶寶寶一天只需一早一晚喂兩次。“輕省得不得了,養蠶之余還能偷閑打麻將娛樂呢!”于敏霞說話的語氣里都透著輕松。
“收入和以往相比呢?”
“根本沒法比,以往養蠶的收入只夠打醬油買醋,貼補家用。現在一個大棚一年收入3萬元,再加上香菇的收入,我一個農家婦女一年收入也頂住城里一個白領的收入了!”
“我們村搞大棚養蠶其實是煤礦關閉逼出來的。”上官鳴放介紹,賽村有600多口人,1600畝耕地。過去村里有兩個煤礦,大部分勞力都在煤礦干活。2007年煤礦整合關閉后,賽村面臨著亟需轉型發展的難題。就在村里為地下轉地上該怎么辦而舉棋不定時,我市提出的“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政策給賽村指明了新路。就搞養蠶,村里有養蠶的傳統,村民的養蠶技術基本成熟,而且人人可參與其中,以蠶桑產業為支柱,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思路很快形成。養蠶怎么養?這是個問題!從地塄邊零星栽桑到桑樹進大田,從家庭喂養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大棚養蠶,試驗“一棚兩用”,賽村人每一次進步,都是一次思想和技術的革新;賽村人每一次變革,都向著小康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僅去年一年,賽村先后投資400多萬元,新建50畝育苗基地;新建連片桑園600畝,使全村桑園面積達到1200畝,實現人均2畝桑,戶均一棟棚;新建標準化養蠶大棚100棟;還建成了華北地區最大的小蠶共育基地。在春日溫暖陽光的照耀下,一個現代化的蠶桑綜合產業示范基地釋放著蓬勃的生機。
“賽村的日子一年賽一年,不少村民不僅在村里蓋了新房,還在縣城買了新房,城里鄉下輪流住!”幾位在大棚里勞作的村民興奮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去年賽村全村養蠶1000張,產繭4.5萬公斤,僅此一項收入近200萬元,人均收入3700元。“再過一兩年,等新栽的600畝桑園見效后,預計村里可實現養蠶2000張,產繭10萬公斤,收入達到500萬元,僅蠶桑一項可實現人均收入8000元。”看著眼前成片的桑園和一棟棟大棚,上官鳴放憧憬著賽村美好的未來。這個憧憬就是賽村人的小康夢,就像桑樹剛剛冒出的嫩芽,根基已經扎好,只要有陽光,就會瘋長,賽村人的夢也將隨著這些桑樹的成長一天天變成現實。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