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易縣紫荊關鎮香菇產業災后重建工作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13-10-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 (記者 談夢嬌)去年的“7·21”洪災摧毀了河北易縣的香菇種植產業,而今,在政府扶貧攻堅的呵護下,受災群眾產業重建的信心十足,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紫荊關鎮的香菇產業規模不僅沒有萎縮,反而實現了3倍以上的擴張。
走進紫荊關鎮,一眼便能望見在拒馬河支流的河灘兩側蒙著黑色遮陽布的鋼結構大棚。據了解,這些大棚都是去年洪災后重建的,改成鋼結構后,抗災能力更強了。
南款村是易縣香菇種植規模最大的村,因為這里具備香菇生長的各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晝夜溫差大,適合低溫型香菇生長。廣闊的山場遍布洋槐、紫荊樹等可再生硬雜木,是低溫型香菇種植的最佳原料。陳寶強介紹,全村共有381戶,其中,1/3的農戶在從事香菇種植,剩下的2/3的農戶,都在為種植大戶打工,幫助他們采摘香菇。
路強是南款村的香菇種植大戶。這天早晨8時,他的大棚里的香菇被搶收一空,這已經是今年第四茬的收獲。
去年,路強種植的4萬多棒香菇被洪災摧毀。災后,村里的龍頭企業易縣天順林木種植有限公司提出,免費為他提供香菇菌棒,等香菇收獲后,再從企業的收購款中扣除菌棒成本,一下子解決了他的資金困難。“今年,我擴大了規模,種了10萬棒,到年底還能再收兩茬,保守估計,一個菌棒能賺3塊錢。”路強的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喜悅。
“災后重建不僅僅要在基礎設施改造上實現重生,更要在產業提檔升級上實現重生。”易縣災后重建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示范引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受災嚴重的紫荊關片區香菇產業發展,支持和引導該片區陸續成立了天順林木種植有限公司、山之綠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鑫凱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和鴻祥食用菌種植有限公司等四家香菇生產龍頭企業,建成了南款、大盤石、教場、恩村、大興安、孔各莊等多個香菇種植基地,初步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雛形,香菇種植從建棚、制棒、發菌、采摘,到統一收購、統一儲藏、統一外銷,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購銷體系。
另外,易縣還把災后香菇產業的重建,與扶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他們將上級撥付的專項資金,重點向受災產業片區傾斜,把縣級有限的專項資金,特別是“一事一議”資金、科技三項費、林業獎補資金,主要用于產業重建。為加快紫荊關片區香菇產業的災后恢復,他們率先在保定市啟動了扶貧貸款擔保公司業務,在上級撥付的5000萬元扶貧擔保資金沒有正式運營的情況下,先行按1∶1的擔保貸款標準,為香菇種植企業和種植大戶發放擔保貸款2800多萬元。天順林木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邱會告訴記者,易縣整合電力、林業、水利、農牧、交通、國土等有關部門力量,投資120萬元為他們的香菇種植園區修護了護堤壩,還修通了去年洪災損毀的通往園區的8.6公里鄉村公路和產業作業路。此外,政府還投資65萬元為園區大棚配備了噴灌設施。
目前,紫荊關鎮香菇種植規模,已經由受災前的380萬棒,發展到現在的1200萬棒。全年香菇產量在8000噸左右,1/3的產量出口美國。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