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美味可口,風味獨特,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多種身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礦質元素,是一種富有營養的保健食品。研究表明,食用菌所含有的真菌多糖,可以抑制病毒和癌細胞,常食食用菌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防病、保健之功效。現對寧利鄉發展食用菌產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進行總結及分析。
一、基本情況
1.寧利鄉基本情況
寧利鄉位于寧蒗縣城西南面,全鄉幅員面積338.1 km2,下轄5個村委會,72個村民小組,境內最高海拔4 500 m,最低海拔2 100 m,屬典型的山區、二半山區,氣候屬低緯高原季風區,干濕季分明,立體氣候顯著,年均降雨量910 mm,年均日照時數2 298 h,年均無霜期200 d,年均氣溫12.7 ℃。境內居住著彝族、漢族、傈僳族、納西族、普米族、摩梭人、白族等8個民族,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于一體的山區農業鄉。
201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達到了5 077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6.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 829元,增幅為17.5%。
2.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食用菌產業在寧利鄉初步發展,截至2012年該鄉僅有1家食用菌生產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年生產各類人工食用菌棒7 000根,平均每根菌棒生產鮮菌5 kg,年可生產各類人工食用菌35.25 t,市場價8.00元/kg,可實現年均食用菌銷售收入28.20萬元,年凈利潤12.50萬元,合作社戶均食用菌年收入達到了2.5萬元,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二、 發展食用菌產業優勢
1.原材料優勢
食用菌是一種草腐及木腐菌類,栽培原料主要是稻草、秸稈、玉米芯、米糠、木屑等。寧利鄉原材料資源比較豐富、易取,大部分農戶秋季農作物收割后,稻草、秸稈、玉米芯等都遺棄在地里讓其自行腐爛或放火焚燒,嚴重污染環境。可利用這一資源優勢,用被遺棄的稻草、秸稈、玉米芯等原料作為食用菌的養料。栽培食用菌所產的廢棄料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還田還地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農作物產量20%左右,而且還具有改善土壤理化結構,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的作用,達到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還可以用于生產沼氣及生產菌糠飼料,變廢為寶。食用菌栽培技術簡單易學,容易掌握,生物轉化率高,在剩余勞動力多、就業門路窄的農村,適合大面積的推廣和種植,可以延長產業鏈,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為農民提供就業及致富的機會。
2.場地優勢
寧利鄉是烤煙種植大鄉,2012年全鄉共有臥式密集型大烤房24群、190間、4 110 m2,烤煙育苗溫室大棚19個、10 500 m2。1年當中臥式密集型大烤房使用時間為3個月(一般為7—9月),烤煙育苗溫室大棚使用時間3個月(為2—4月),其余時間都處于閑置的狀態。可以發動全鄉烤煙種植農戶利用閑置臥式密集型大烤房、烤煙育苗溫室大棚及配套設施開展食用菌的種植生產,利用現有的資源為農戶增收致富。
3.市場優勢
人工食用菌生產不受季節、地理條件的制約,常年均可生產上市,這一特色食品在市場上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長期以來,寧蒗縣市場對人工食用菌需求量持續擴大,消費量也急劇增長,市場價格高,而目前當地沒有標準化、規模化的人工食用菌生產基地,只有一些零星的人工食用菌生產個體,產量相當低,對當地市場供不應求,市場上的大部分人工食用菌主要靠外縣輸進,貨源長期緊張。
三、 發展對策
1.制訂產業發展思路及優惠政策,加大對食用菌產業投入力度
目前,食用菌產業已從種植業中的從屬地位獨立起來,成為與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并列的第三大產業——菌業。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或采取招商引資方式投入一定資金,制訂一些鼓勵政策,針對條件優越的地區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根據現代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標,走“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員(農戶)”的生產模式,進一步將當地人工食用菌建設成為公司化、規模化、標準化的一項特色產業,生產出具有當地特色的人工食用菌產品,帶動農戶走上發展創業的道路。
2. 培育龍頭企業,加速產業化建設進程
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戰略機遇,實施區域式發展,立足于資源優勢,著力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食用菌生產龍頭企業(大戶),進一步輻射及帶動其他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生產,使農戶有一條立足資源、依靠勞動實現增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為緩解當地食用菌消費市場供求矛盾和豐富城鄉菜籃子工程做出積極貢獻。
3. 加大技術推廣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及產量
隨著市場經濟及消費者消費觀念的不斷發展,對食用菌的質量及產量要求不斷提高,傳統的人工食用菌生產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針對食用菌的市場現狀,農業部門要加大對食用菌生產的技術指導,著力改變以往食用菌生產戶專業技術落后、產品樣式單一、產品產量及質量低、經濟效益不明顯的狀態[4]。選派具有一定素質的科技致富帶頭人和技術指導者,對種植戶進行生產實際與理論相結合的培訓,或聘請人工食用菌專家對菌類栽培技術員進行指導及培訓,真正解決食用菌種植戶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關。同時,技術指導員要引導種植戶生產具有當地特色而無公害的優質產品,積極發展訂單生產,充分保障農民的收益。
(作者:張忠喜 張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