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確權撬動農村活力 中國農民從弱勢轉身新貴
12月31日電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此前召開,歐洲時報30日文章稱,除了討論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議題,更凸顯了“解放農民、賦權于農”的改革思路,“確保土地承包權屬于農民家庭”、“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等提法,令一再錯過分享改革紅利的農民群體備感撫慰。分析稱,借著土地流轉這股東風,農民能實實在在獲得利益,“農民”身份也成為增值潛力、財富新貴的象征。
文章說,中國的農民被社會認為是“祖國最對不起的群體”,因為他們“貢獻最多,所得最少,受難最重”。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農民用小推車推出新政權,農業為工業現代化提供積累,農村拿低廉的農產品供養城里人……國家強了,工業壯了,城里人富了,可農民卻依舊是“貧窮弱勢”的代名詞。
想進城?可由于歷史原因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他們無法獲得城里人的身份,只能成為候鳥般遷徙的農民工,城市永遠是異鄉,一畝三分地是最后的退守;繼續種地?可由于落后的設備和低廉的糧價,即便“多收了三五斗”也是空歡喜,不值錢的農地被拋荒;與此同時,伴隨著城市的擴張,農民的土地被政府和開發商秘密交易,征地強拆不斷上演,淚灑家園。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有兩類人,城里人和鄉下人,兩者在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公共服務、福利保障、教育資源、階層流動方面有天壤之別。從公民權利角度看,這顯然違背了公平公正平等原則;而從發展大局看,城鄉失衡、區域失衡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積聚的民怨更對社會治理提出挑戰。
21世紀初,以取消農業稅和對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為標志,中國開始步入“工業反哺農業”時代,并不斷探索新的反哺方式。在當前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大背景下,如何盤活農民手里的土地,使其不再僅僅是一種廉價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是成為一種“錢景”可觀的增值資本呢?這正是中央醞釀實施的新一輪“土改”要解答的。
文章指,中共十八大提及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這是黨代會報告首次提及“征地制度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不論承包經營權如何流轉,集體土地承包權都屬于農民家庭,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利。與此同時,讓土地流轉起來的前期工作確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確定)已在推進。
這些“土改”信號意味著,土地集體所有,不再是由一個面目模糊的集體所有,而是由組成這個集體的每個成員共有,即農村工作會議所強調的“農民集體所有”。農民有了專屬的土地財產權,一不用擔心英國“羊吃人”悲劇重演,二不愁財產性收入。比如,將地租給別人種獲得租金、土地入股獲得分紅、作為主體一方參與征地談判并獲得豐厚補償、宅基地上的自建住房出租獲得收入……借著土地流轉這股東風,農民能實實在在獲得利益,“農民”身份也成為增值潛力、財富新貴的象征。
中國此輪土改是一場牽涉面廣、利益糾結復雜的改革,須謹防一哄而上的“大躍進”思維導致改革變味。農業部長韓長賦表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采取先試點再推廣的方式,足見官方的小心謹慎。在操作過程中,地方官員違背農民意愿下指令、下鄉資本私自改變土地性質建廠蓋房、不規范操作導致流轉糾紛不斷,這都需要在試點中不斷積累經驗,給出制度性保障。
文章表示,土地確權與流轉,撬動的是整個農村的活力,土地集約化經營、生態觀光農業、綠色環保農業也都具備了實現的條件,新型農業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到那時,此番改革,將結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碩果;新農村建設不再是空談,農民不再四處流浪討生活,而是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安居樂業、體面生活。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