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宋春領站在100多平方米的門店,頭發有點亂。
店里找不到一把可以坐下來的凳子。朋友來了,他只能站著和人聊天,其間,不時用手指揮店里的人搬運蘑菇,或走到黑漆漆的里屋接上一通電話。
宋春領的門店叫豐源菇行,做的是蘑菇批發生意。在這個北京最大的農貿批發市場,宋春領的形象,與多數做農產品生意的人的形象沒有太大差別。他是我們見到的那種典型的大地上的創業家,學歷不高,從蹬三輪做起,在一個行業默默扎根20年,一點點將雪球滾大。
2010年,豐源菇行營收將近2億。宋春領還買了50畝地,打算在今年用6個月的時間,建一個生產蘑菇的工廠——“以此為模板,在全國3000個縣復制3000家生產蘑菇的工廠。”
“好馬趕不上青菜行。”宋春領用中國的這句老話形容身處于這個行業的不易。
N次跌倒了又爬起來
1990年,宋春領22歲,從河南一所學校的菌類專業畢業,在河南泌陽縣扶貧開發辦找到了一份工作,代表單位進京推銷縣里的蘑菇。第二年他創業,花10萬元承包了扶貧辦的蘑菇業務,從此一干就是20年。
豐源菇行直到1998年才注冊成立。此前8年,宋春領干的主要事是,蹬三輪為北京的各大飯店、蔬菜市場送菜。
“京客隆、超市發,包括當時的西單商城、西單購物中心、東單菜市場、西單菜市場、崇文門菜市場、天橋菜市場、方莊、東大橋和現在的藍島大廈,全是我們送。”宋春領像說相聲《背菜名》一樣一口氣把他當年戰斗過的地方背了一遍。
“我們覆蓋了北京所有的大商場。家樂福進入北京第一家店的蘑菇都是我們做的。”
每天早上五點鐘出發,沒白沒黑的日子。“在我的腦袋里北京城就是個小沙盤,亞運村、玉泉山,再跑東大橋,到通縣,這都是我蹬板車跑完的路,三環、四環、五環、六環我都是眼睜睜看著它們建起來的。”他還無意中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如今中關村的中科大廈、鼎好當年都是菜市場,他目睹這些菜市場逐漸關閉,一個個成為工地,蓋起高樓。
似乎為了磨煉一個人的意志,宋春領的創業之路一波三折,苦澀異常。
創業一年后,合伙人卷走10萬元潛逃,而這是他當時的全部家當。宋春領重頭再來,在大鐘寺擺地攤賣蘑菇。
1993年,宋春領和他的三個創業伙伴,被中關村一家公司作價8萬元“收購”。他們四人成為該公司旗下“國青公司”的員工,宋擔任銷售經理,月工資1500元。
但好景不長,在這家公司掌握了宋的渠道、經營模式后,1994年他被迫出局,只好繼續回到大鐘寺擺地攤。老天不負苦心人,他腳蹬三輪車重建的銷售渠道逐漸發展壯大。1995年,宋春領的蘑菇生意漸成市場,一個月就能銷掉100來噸蘑菇。1995-1997年,他在北京及北方城市賣蘑菇的批發商中處于壟斷地位。
但是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宋春領差點結束了他的蘑菇事業。
1997年12月12日凌晨4點,宋春領從租住的房里去3公里外的冷庫取貨。妻子隨后去了大鐘寺的市場。等他回來后,發現妻子倒在血泊里。他們急忙把她拉到海淀醫院,但沒搶救過來,當年他的妻子28歲。宋后來知道,這是一伙過路的搶劫犯干的,但直到今天都沒有破案。
妻子死于非命后,宋春領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1997年底他回到泌陽,打算不做這個生意了,但原來的客戶、廠商不斷找他,1998年9月,他心事重重地又回到了北京。
重振旗鼓,不久之后,宋春領進入創業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從原來的建設銷售渠道轉為整合上游貨源。1998年,他的客戶已經覆蓋到東北三省、內蒙古、山西。他先后在沈陽、長春、哈爾濱、大連、天津等20多座大中城市建了20多家加盟店。
所謂的加盟店,并不收任何加盟費,只是分銷宋春領批到的蘑菇。加盟商不受他的管理,也不需要向他有所承諾。宋向他們提供的是低于市面價格的優質貨源。對于那些加盟商來說,可以拿到比別人更低價的貨,且送貨上門,節省了物流費;而對于宋春領,可以更大量地把蘑菇分流給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加盟商,無疑大大提升了豐源菇行的營收,以及面對生產廠商的議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