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根:豬倌“金盆洗手” 將事業瞄向木耳種植
雖說隔行如隔山,但浦江縣前吳鄉羅源村人盛根有僅用一年時間就成功從養殖業改行種植業,豬倌改行種起了黑木耳,而且每畝收益達5萬元。
今年58歲的盛根有前幾年從事養豬業,因為養豬技術好,人也勤勞,在當地小有名氣。不過,從去年開始,這位豬倌突然“金盆洗手”。豬倌當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改行呢?原來,盛根有的養殖場位于通濟橋水庫庫尾,通濟橋水庫是浦江縣的第二飲用水源。在水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中,浦江縣委、縣政府開展了畜禽養殖整治,明確規定“浦陽江兩岸500米內的養殖場一律禁養并限期關停、騰空、拆除”。盛根有的養殖場屬于禁養區范圍,必須關停。
“我向來是養豬的,水庫邊養豬沒有一點污染是不可能的,而這水是供應浦江大半個縣的老百姓喝的,我自己心也不安。”去年7月15日,在浦江縣、鄉兩級政府動員下,盛根有忍痛關停了經營6年的養殖場。不再與豬群打交道的盛根有總覺得閑不住,一連幾天他都來到豬場,想得更多的是今后的出路。
“杭坪的黑木耳種植行情很好,這里有好山好水,何不利用現有場地種黑木耳呢?”無意中,盛根有萌發了種植黑木耳的想法。浦江縣有5萬多畝葡萄,每年修剪的葡萄枝條達數百噸,這些都可以成為種黑木耳的原料。說干就干,盛根有先后到浦江縣杭坪鎮大樓村黑木耳基地和龍泉等地考察取經,很快就掌握了黑木耳種植技術。試種中,他從菌種選擇到溫室育種,再到室外澆水,精心細致,兩畝田的黑木耳長勢良好,喜獲豐收。
雖然先前養豬的經濟效益可觀,但在盛根有看來,種植黑木耳的前景遠好于養豬。“養豬就怕犯病,人一天到晚圍著豬圈轉,走到哪里都有一股臭味。”盛根有說,好幾次去親戚朋友家做客吃飯,都有人說他身上有一股豬臭味。而種植黑木耳就不一樣了,只要菌棒培育環節做好了,其他就靠天氣,無非是天熱長得快、天冷長得慢一點。
前幾天,盛根有把自己種植的黑木耳拿到龍泉的交易市場上,客戶反饋“木耳片厚實,口感細膩”,紛紛向他下訂單。盛根有信心更足了。今年,他投資40多萬元,將基地由原來的兩畝擴大到15畝,并整天撲在基地里,仔細研究菌房搭建、鋸末加工、分配裝袋、滅菌、接菌等一道道工序。他說,今年要力爭實現20萬元凈利潤。
關停養豬場的經歷,盛根有銘記于心。他覺得只有走與環境承載相適應的道路,發展生態經濟,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已經有了打算,待黑木耳基地形成一定規模后,引進種植“洋山桃”,形成一條種植“木耳———瓜果”的生態產業鏈,回收利用浦江葡萄的殘枝,將枝條碾成鋸末,包裝成袋,發菌成黑木耳,木耳完成采摘后將這些鋸末用做桃林的肥料。
盛根有還有個打算,那就是帶動當地村民種植黑木耳。他說,只要周邊村民有需求,自己一定毫無保留傳授種植技術。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