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彥:城里姑娘扎根鄉村帶富菇農
數九寒天,走進位于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套外村的一座食用菌大棚,一股濕熱迎面撲來,一個個圓滾滾的菌棒一層疊一層整齊地排列著。 “你看,有的地方都出菇了,這幾天就得把這層塑料撕掉,估摸再有六七天就能采摘了。這些菌棒,你可得多上心,眼瞅著要見回頭錢啦! ”正在大棚里指導技術的宋彥一邊查看菌棒一邊對跟在身邊的菇農杜恒軍說。宋彥是個城里姑娘,3年前開始種植香菇,如今不僅自己闖出一番天地,還成立了合作社,帶富100多戶菇農。
3年前,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和兒子在一起,宋彥放棄了飛來飛去的國際貿易生意,轉行農業,走上種植食用菌的創業之路。 “當時我把這件事和家里人說后,遭到全家的一致反對。后來,我就背著他們租地、進料,兩棟大棚10萬菌棒開始正式投產。 ”宋彥回憶道。 “幾乎全部的工作都是自己上手。 ”然而,投產不久菌棒感染上一種病菌,出現腐爛病狀。一些專家告訴她治療的方法,只是程序非常麻煩,而且能救活多少沒有把握。方法是將菌棒感染部分徹底切掉,余下的大大小小不規則的菌棒,再重新種植,用膠帶密封,再摳出菌眼用來透氣。為了降低成本,宋彥決定試一試。
“這種活如果交給工人來干,萬一不經心,害死的就不是一個菌棒,而是整個車間,代價會非常慘重。所以,這個活只能自己干。 ”宋彥說,她在車間里整整待了9天。 “當2000多個菌棒全部處理完畢,我已經累得手連飯碗都端不起來,拿筷子都費事。 ”宋彥笑著說,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大的潛能,之前這個城里長大的嬌嬌女連10斤大米都沒拎過。這批菌棒成活率達到85%。這種踏實的做事作風打牢了她在這個產業的創業根基,憑著這股韌勁,她很快從一個“門外漢”成為種植食用菌的專家。
60多歲的杜恒軍樸實勤勞,但缺資金和技術成了致富路上的“兩道坎”。宋彥把發好的菌棒送給杜恒軍,等產品回收時,再扣除菌棒成本費用。 “冬季香菇管理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就是注意濕度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通風不好,菇柄會長得太長,賣不上好價錢。 ”宋彥說,通風也不宜太多太長,棚里太熱,菇蓋就容易散開,也賣不上好價錢。這幾天,宋彥每天都到杜恒軍的大棚查看,告訴他什么時間給大棚蓋棉被,早上幾點起來通風,每次通多長時間,每天噴幾遍水等等。 “我家這個大棚共擺5萬個菌棒,一個菌棒如果能賺2元,5萬個菌棒就是10萬元,這么多錢我都不敢想啊! ”杜恒軍高興地說,在宋彥的扶持下他感到自家脫貧的時刻越來越近了。
“農業真的是最吃苦的行業,投資大,收益慢,風險高,但我看好它的市場潛力。 ”宋彥說,和土地、農民打交道踏實給力,她樂在其中。針對一些想發展食用菌但缺少資金的農民,合作社實施了“低投入、低風險”的扶貧模式。在技術培訓上,由合作社選派技術人員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指導和服務;在產品回收上,菇農生產的產品全部由合作社進行回收,合作社扣除菌棒成本費用后,剩余利潤歸菇農。
“今年,我試著生產富硒香菇,目前看市場前景很好,明年還準備發展滑子蘑,如果技術和市場都成熟,我將向合作社成員推廣,讓大家再增加發展項目共同致富。 ”宋彥說。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