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元:小菌種“點”出群眾富裕路
勉縣新街子鎮的馬明元,是一個愛學習、善鉆研的外出務工者。憑著如饑似渴的求知欲,他硬是從食用菌栽培的門外漢變成了技術員。輾轉10多年,馬明元憑借過硬的技術返鄉創業,帶動群眾發展食用菌栽培。如今,他的菌種遍及漢中并遠銷6省30多縣,成為有名的“菌種大王”。去年他被評為全省首批高級職業農民。
1990年,18歲的馬明元高中一畢業,便在略陽一家菌種廠找到了活路。期間,他發現種植黑木耳、香菇、天麻能掙錢,便帶著“想法”幾經輾轉來到四川綿陽食用菌研究所打工。他把技術員的點滴講解銘記在心,不斷積累經驗,并利用業余時間報考了華中農大應用真菌專業。每當工友們休息時,他要么進車間,要么啃書本,最終學會了科技含量較高的食用菌制種、栽培技術。之后,馬明元被四川廣元市一家食用菌種廠聘請為技術員,逐步取得了食用菌檢驗員、技師的職稱。
帶著學到的技術,2001年馬明元返鄉創辦起永興食用菌種廠,開始“菌種小販”創業之路。他騎著自行車四處奔波,早出晚歸,帶著菌種穿梭于一個又一個山村。有一次,他一天竟走了110多里路,晚上休息時腿腳已失去了知覺。為發展更多種植戶,他主動把菌種賒給農戶,慢慢打開了市場。
2008年,馬明元投資360余萬元創建了勉縣永興食用菌研究所,從事黑木耳、香菇、天麻、豬苓等菌種的生產、選育、供種、栽培指導及技術培訓,當年生產的350余噸菌種很快就銷售一空。為把產業做大做強,馬明元牽頭成立了縣食用菌協會,吸納會員200余戶,組建起永興菌業良種繁育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0多畝與周邊近10戶群眾大規模發展食用菌種植,目前種植反季節香菇50余萬袋,年產值達450余萬元。如今,研究所已發展成為菌業科技有限公司,具備年產2000噸(200萬袋)菌種的生產能力。
“食用菌栽培是一項‘技術活’,要發展成大產業,必須堅持創新。”馬明元不斷學習最新菌種栽培知識,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使當地食用菌多樣化,并成功推廣了反季節栽培。他自己動手研發的食用菌制種、栽培設備,還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申報的食用菌種滅菌箱專利,也已通過初步審查。
同溝寺鎮中田壩村農民王永杰過去搞啥都不景氣,在馬明元的指導下,嘗試種了一萬袋袋料香菇,當年就獲利近5萬元。嘗到甜頭后,他逐漸擴大生產規模,還帶動周邊群眾共同發展。目前,馬明元所生產的菌種帶動栽培戶達6000余戶,農戶年總產值突破4億元。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