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龍芳:從農民工成長為食用菌“女王”
“袋裝不用繩子捆緊,菌絲接觸了空氣就會感染變壞。”4月7日,在大竹縣城西鄉竹溪村1組的鋼架大棚食用菌基地里,忙碌著的尹龍芳正在和村民們交流菌種包裝的技巧。
年過五旬的尹龍芳,是食用菌基地的主人。在她的基地里,不僅有平菇、香菇、鳳菇、木耳等食用菌大棚80余個,年產食用菌可達40萬公斤;而且,她還帶動了10余戶村民種植食用菌。
打工既要掙錢 也要學技術
在外出打工前,尹龍芳也算得上村里的養殖能手,她不僅找來科普書籍,而且從姐姐那里借來錢,自己在家搞起了副業,開起了“動物園”,養豬、養雞、養鴨,一樣都沒落下。看到漸漸長大的一對兒女,想到并不富裕的家庭,加之在電視上看到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尹龍芳漸漸萌發了外出打工的想法。
2000年, 和丈夫楊山平揣著僅有的幾千元積蓄來到浙江杭州,開始了他們的打工生涯。和普通的打工大軍一樣,兩口子來到了城市,也進了工廠、進了工地。可是沒干幾個月,兩人卻再次選擇了農村,“一是熟悉農村,二是想學習農業方面的技術,遲早都要返鄉回家的。”15年前的尹龍芳,心里壓根還沒有創業的想法。
在杭州近郊的一處食用菌基地內,來自山旮旯的夫婦倆一邊打工掙錢、一邊“偷師學藝”。“起初無非想掙錢,時間一長,也想把技術學到起。”尹龍芳說。靠著踏實、勤奮、好學,夫妻倆在園區里深受業主的信任,開始有意識地學習菌類種植技術。
返鄉不享清福 偏要搞創業
經過9年打拼,2009年,尹龍芳、楊山平揣著打工積攢的幾十萬元回到了家鄉。兩人決定創辦綠色無污染生態食用菌基地,卻遭到了眾多親戚的反對,“你們兩口子都40多歲了,孩子也長大了,現在打工掙了錢,回來了不享享清福,還折騰啥子喲?”
尹龍芳卻不這么認為,“我們現在既有資金又有技術,能在家門口干事業,又能照顧家人,還能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為什么不試一試呢?”兩口子最終還是成立了大竹縣晨曦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發展食用菌種植。被她的執著所打動,丈夫還主動擔任起合作社的運輸司機。
然而創業豈是那么容易?第一年,由于對本地氣候把握不準,菌棒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大規模糜爛,合作社剛剛成立就面臨夭折的危險境地。為了挽回損失,思來想去,尹龍芳想到了家里剛買的房子。當她跟丈夫商量要抵押房子貸款時,一向跟她站在一邊的丈夫卻不同意了,“你瘋了?如果我們真是血本無歸,以后一家人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想到兩個孩子,一向倔強的尹龍芳沉默了。兒子楊超的一番話卻打破了夫婦倆的沉默,“爸媽,我不怕沒地方住,錢沒了還可以掙,如果信心沒了那就什么都沒有了!”聽罷,夫婦倆淚流滿面,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合作社“起死回生”。在得知尹龍芳的“創業危局”后,縣鄉婦聯主動找到了她,幫她爭取到了5萬元的農村婦女小額貸款,再加上抵押房子的貸款,夫婦倆在技術專家的幫助下,盡最大努力地挽回了損失,合作社順利度過了“生死劫”。
自己創業還不夠 要帶動更多人
起初,尹龍芳夫婦是用青樹枝做食用菌原料;后來了解到牌坊鄉桑樹基地的蠶農常常有過剩的桑樹枝,于是他們就改用桑樹枝。他們不僅消化了過剩的桑樹枝,而且還義務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每根菌棒也比其他種植戶少收4、5元錢。如今,牌坊鄉10余戶村民種植起了食用菌;更為可喜的是,用桑樹枝做原料生產的食用菌經過權威專家檢測檢驗,還具有軟化血管等功效。
現在,尹龍芳的基地建有平菇、香菇、鳳菇、木耳等食用菌大棚80余個,年產食用菌40萬公斤,產品除滿足本縣市場外,還遠銷重慶、成都等地,年實現利潤近百萬元。除了每年吸納附近50余名留守婦女就地打工掙錢,她們的人均月收入也有近2000元。同時,土地入股的村民年均分紅也有2萬余元。
應城里居民要求,尹龍芳還在西門農貿市場設立了銷售點,每天七、八筐食用菌都是搶購一空。“這幾年時間,我們已經投入資金480萬元,每年賺回的錢都用來還了賬,眼下還沒有回報,但是到2017年債務就能全部還清了。”尹龍芳略顯輕松的話語中,流露出滿滿的信心和希望。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