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在山東國際農展中心二層會議廳召開的產業市場流通峰會上,云南保山富群農業科技公司董事長黃偉和與會代表分享了他作為長期從事香菇產業這些年來的心得體會。并就我國香菇工廠化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作了精彩發言。
黃偉董事長談到,目前我國香菇產業總體上確實已經走到傳統栽培與工廠化栽培相結合的發展岔路口,顯然走現代工廠化模式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在香菇工廠化生產栽培過程中卻存在以下幾個制約發展的問題:
1.缺乏成熟完整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支撐。香菇工廠化生產設施目前是借助日本和韓國的金針菇、杏鮑菇的生產設施建造和配置,根本不適宜香菇的生產和出菇。首先原料不一樣,國內外還沒有支撐大型連續作業的木屑粉碎機(3T/h以上),二是袋料栽培滅菌無法實現高壓滅菌,重點是解決不了料袋透氣與二次污染問題,而常壓滅菌又無法實現連續作業。三是目前所謂“香菇全自動接種機”,實際還是半自動,接種性能根本不理想,關鍵是污染率太高、效率穩定性差,還處于研究完善期。
2.集成環境控制支撐系統不配套。集成環境應用控制系統工程,實際上就是根據香菇生產和生育所需條件,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的整合,實現自動控制作業的轉變,由自然生長向可控性生長的管理。環境集成控制技術工程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系統的綜合技術工程,日本最先實現金針菇的工廠化生產,而完成集成系統是韓國。香菇工廠化生產在日本、韓國和臺灣雖然也有,但一直沒有完成集成技術工程,達到金針菇的工廠化生產先進水平。
3.工廠化生產管理技術人才短缺。目前從事工廠化經營管理真正是專業科班出身的人才少之又少90%以上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技術員,接觸的均是金針菇、蘑菇的工廠化管理技術,根本不支撐香菇工廠化生產對技術與管理的要求。
另外,黃偉董事長談到目前香菇工廠化生產過程中還面臨區域市場競爭、品質單一競爭、成本競爭這三個競爭力問題,特別在成本競爭過程中,目前,我國香菇生產主要模式還是以傳統“手工作坊”為主,由于菇農的投入和栽培條件不一,又不計勞動成本,生產的產品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產品成本非常低;在固定的時間和季節內集中上市時,不是那個企業和組織能夠左右的。長期以來日本、韓國等國外市場的香菇價格,是我國香菇價格的3-5倍以上,因此能夠支撐工廠化生產成本。
黃偉董事長表示,要實現香菇工廠化栽培應從以下三個主要方面著手研究和探索。
1.培育適應工廠化栽培的品種。要選用具有出菇潮次分明、集中的特性的香菇新品種,整個生長周期控制在100天以內,否則控制不了產品成本,市場競爭性就低。
2.優化生產技術工藝。一是改裝袋或制塊發菌為瓶基發菌,實現裝料、滅菌到冷卻的全機械化作業;二是改袋內發菌出菇為二次裝袋養菌出菇,加快菌絲成熟和提高出菇培養基的成品率;三是改轉色完成即脫袋出菇為延時脫袋出菇,實現集中爆發性出菇提高出菇量;四是改常溫養菌為恒溫養菌,保證生長積溫,縮短菌絲發菌時間;五是改多潮采收為1-2潮采收,縮短出菇期。
3.研究開發適應香菇工廠化栽培的專用機械。一是要根據生產技術要求標準,研究開發出一種多功能的集拌料、滅菌、裝袋為一體的生產設備,實現生產的流水線作業;二是要借鑒空調、加除濕技術,研究開發出人工環境發生器,滿足不同香菇品質的生長發育條件;三是要利用光控、磁控等識別技術,研究開發出自動采菇機,提高產品標準和減少用工量。四是要借鑒金針菇工廠化管理系統,研究開發出適應香菇工廠化栽培的管理控制系統,實現全自動化。五是利用重量感應技術,研究開發出自動識別定量補水器,確保香菇在各生長期需水量的補充。
最后,黃偉董事長指出,從當前香菇產業發展現狀與市場分析,現階段我國的香菇產業發展,總體上還是千家萬戶作坊式生產,主體仍是農戶,市場雖需求量大但難以掌控,3到5年內無論是采取那種生產單位模式,要實現香菇純工廠化生產和取得可觀的生產效益,可以說不可能。但實現香菇標準化生產管控,走工廠化生產的道路是香菇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據悉,由中國食用菌商務網、中國蔬菜流通協會聯合主辦的2015年青島國際食用菌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會于5月8日至11日在青島召開。以“展示科技創新成果、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疏導信息互換通道”為主題,旨在為生產者、投資者、經銷商及消費者之間搭建產品展銷、宣傳品牌、拓展市場、項目推介及合作交流的綜合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