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尚玉玲)據了解,山東濟寧忠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自去年以來成功摸索出了一種生態循環經濟新模式:用植物秸稈做培養基,連續生產三次蘑菇,最后用廢菌渣生產有機肥。該模式被業內專家稱為“國內首創”技術,目前已申報國家專利。而濟寧忠誠農業公司也利用該模式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如今,一料多菇已非新鮮事。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萬魯長說,該模式的創新點在于,廢菌渣的多次循環使用,且全程無污染、無廢棄物產生。該廠技術人員介紹,先把小麥秸稈經過浸泡和發酵后,拌入菌種進入蘑菇房,先生產雙孢菇;3個月收獲后,將廢菌渣加入新基料后,生產草菇;一個多月收獲后,再把廢菌渣拿到室外,鋪到林下,種植雞腿菇;3個月收獲后,最后將廢菌渣生產成有機肥,用來種植農作物。
這種模式,既大大降低了蘑菇的生產成本,也提高了經濟效益。據該廠財務人員測算:該廠日產蘑菇10噸,廢菌渣的前兩次重復利用,與重新配制培養基相比,每月能節省成本50萬元左右;用廢菌渣生產有機肥出售,與直接處理掉廢菌渣相比,每噸能增收150元,全年能增收200萬元左右。
據了解,該模式在試驗攻關階段,除了技術人員的不懈鉆研外,先進的生產設備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該公司2013年成立后,從荷蘭引進了高端生產設備,整個蘑菇廠房能保證恒溫、恒濕、恒氧,先期蘑菇日產量10噸,廠房擴建部分投產后,日產量能達到50噸。同時,該模式自去年試生產以來,消耗小麥秸稈3萬多噸,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