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功:從城市回到農村 用香菇托起創業夢
“要注意菌棒的濕度,一定不能缺水,注意適當通風,控制好采菇房內的溫度……”在閆油坊鄉劉美營香菇大棚內,香菇的主人正在給菇農講解香菇的種植和管理技術。
香菇的主人是一名70后的有志青年,他本來在繁華的都市有著大好發展前程,卻毅然回到家鄉從事香菇種植事業,以理性的思維、長遠的目光,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書寫著人生絢麗的篇章。
這位從農村走入城市,又從城市走回農村的農民就是河北康保縣閆油坊鄉劉美營村的農民創業者張功。
辭去高薪“投奔”家鄉
今年38歲的張功,出生于一個貧寒家庭。為改變貧窮落后、經濟拮據的家庭狀況,張功早早就輟學,到外面闖蕩。2010年之前,他當過打工仔、做過生意、攬過工程,由于自己吃苦耐勞、頭腦靈活,講信用,最后在一家企業工作,年收入達20多萬元,成了企業小有名氣的“白領”。
但在他心底總想著,一是作為農民還是應該回到農村,在農民自己的土地上做點事。二是隨著父母年齡增長,自己也成家立業,一家大小這種聚少離多的日子,開始讓他不安分起來,思想上萌生了要創業的想法。
恰巧,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功在市場上看到了一個創業的時機:食用菌市場廣闊,老家又沒有重工業污染,空氣新鮮,而且現在當地政府還大力支持農民回鄉創業,何不自己創業來試一試?于是,他帶著這些年的積蓄回到家鄉,走上一條別樣的創業之路……
門外漢成“真夫君”
起初家人的不理解,旁觀人的冷嘲熱諷,還有一個人摸索香菇種植技術過程中遭遇的挫折,這些都沒有讓他退卻。“理想與現實總是有沖突,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需要毅力、耐心、勇氣,要有一種永不言敗、永不服輸的干勁,這樣才能讓理想變成現實。”這是張功在創業這條路上的感悟,更是他創業信心的理念。
從未接觸過食用菌的種植,但憑著滿腔創業熱情,年輕人的那股闖勁,他開始學習摸索。2010年辭掉上海的工作,親自到內蒙古寶昌縣香菇種植基地進行“拜師學藝”。2012年,張功開始在劉家營選址、建棚、種植香菇。近五年的摸索,通過向行業師父請教、搜集書本自學、到浙江、承德、唐山等地參觀學習,掌握了適應壩上地區反季節香菇的栽培經驗和技術,他現在也成了行家里手。
“香菇是我國著名的食用菌,被人們譽為‘菇中皇后’,在民間素有‘山珍’之說。康保縣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香菇等菌類生長。同時,康保縣水質良好,無污染,符合香菇無公害生產的要素條件,種植的香菇,呼吸的是新鮮空氣,喝的是純天然人飲山泉水,‘菌棒’所用的木屑,都是無工業污染的樹木,種植香菇的技術實戰難度就在菌棒的制作與控制香菇棚舍的溫度與濕度……”張功頭頭是道地為我們介紹他養菇的“種植經”。
“綠色”香菇圓共富
“都說夢想是彩色的,對于我來說,‘綠色’是最重要的。張功在香菇的原料及培育過程中,均是天然的。由于“綠”的原因,張功的香菇在當地供不應求,廢棄的菌棒還可以做有機肥料或者用來取暖,既環保又便利。據張功介紹,一個出菇棚約放8500-10000根菌棒,每根菌棒出4茬,約產0.9--1公斤的香菇,每公斤按批發價7元計算,一個大棚約收入就在5萬—7萬元。目前的效益不錯,而且還有十幾個當地農民在這里打工。
“自從‘香菇哥’建起了香菇棚,我們幾個“留守婦女”就來這里摘香菇,離家又近,一天還有80塊錢呢!”一位正在勞作的大姐說道。
康保縣屬國家級貧困縣,為了幫助村民盡快脫貧致富,近年來,康保縣按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理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合作社、農戶“五位一體”及土地流轉等模式,頻頻打出智慧扶貧“組合拳”。
為順應市場需求,下一步,張功將結合康保舉辦的“風箏友誼賽”“草原馬拉松賽”“冰雪歡樂世界”等文化旅游活動發展形勢、自然資源及產業的特點,繼續擴大種植規模,打破單一種植理念,嘗試一棚多種類種植模式,以品牌化發展產業,準備建造一個高標準的自選自摘的生態采摘園,市民、游客隨時可以來此采摘新鮮的香菇。同時,并與專業合作社合作,實行保鮮、烘干等深加工,結合電商模式,進行經營銷售,實現與村民共富有。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