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2-22
來源:金華日報
圓圓的臉龐、胖胖的身材、黑黑的皮膚,這是一個昔日扛過槍、打過工、蹬過黃包車的山里娃。10年間,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創業路上越走越遠:開發掛鎖,產品遠銷中東;種植瓜蕉,受到了省領導的親自授獎;培育木耳,成為金華“黑老大”。
艱辛創業掛鎖出國
70后的張仲義出生在浦江縣北部偏遠山區巖頭鎮,家中有3個姐姐、兩個哥哥,可謂一貧如洗。
不甘于貧窮的張仲義,自小就喜歡折騰。16歲那年,張仲義剛念完初中,就借著改革開放的第一縷春風———農村實行首輪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自己的承包田里與父親一起,開始揮鋤、挖田、放水、養魚;18歲時響應政府號召,應征入伍成了一名光榮的消防戰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3年后,退伍回鄉的張仲義又從野草叢生的羊腸山道跑到了車流如潮的繁華縣城,拉過黃包車、擺過夜地攤、做過小生意,之后又到鎖廠打工。
在鎖廠,他與來自麗水的小陳姑娘相識、相戀并喜結良緣。次年,勤勞的小夫妻就前往丈母娘家,在“中國黑木耳之鄉”的龍泉,學起了黑木耳栽培,并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聰明的小兩口又因地制宜,憑借浦江是“中國掛鎖之城”的優勢,前往義烏篁園市場,用借雞生蛋、筑巢引鳳的模式,租攤代銷經營起了掛鎖生意。幾經周折,在看準市場行情的同時,兩年后,張仲義自己創辦了浦江漢義鎖廠。由于管理有方、經營得當,原先小打小鬧只有10多人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已發展成為工人上百人、掛鎖產品全部出口并遠銷埃及、敘利亞等中東地區的多個國家。在近年國際經濟形勢動蕩起伏且價格普遍下跌的情況下,鎖廠去年的年產值仍然突破了2000萬元,生意做得如日中天。
瓜蕉創新領導授獎
生在農家、長在農村的張仲義對家鄉有著一種連他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戀土情結。每每返鄉回家,看到村口因生態保護而導致松鼠、野豬等危害猖獗,而無法耕種的大片拋荒田,他惋惜的同時也把這事記在了心上。
一次,張仲義陪客戶前往白石灣風景區游玩,途中,碰到一位老農手中拎著一大串野生奇果,他眼睛一亮:這種野果,小時候也吃過,聽老一輩講是很補身子的。好奇的他立即掏錢買下,并拿到縣農業局求證,原來這種野果學名叫三葉木通,據《本草綱目》記載:其具有消炎抗菌、疏經導氣、通便利尿之功效。目前尚無人工種植,有較高的栽培和發展價值。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面積種植,種源那里找?張仲義就天天起早貪黑,自己帶了工具跑到深山老林里尋找三葉木通的樹種,并將村口荒棄的山灣田,全部承租下來,用于移植、栽培、馴化。
經過近兩年的采集,村口那片100多畝的“拋荒田”終于全部種上了三葉木通的野生果,因為該果實形似瓜、貌像蕉,故取名為瓜蕉。2011年起,經人工馴化的瓜蕉開始陸續掛果、投產、上市。物以稀為貴,當時,瓜蕉每公斤的零售價高達200多元,仍供不應求。他的這一創新成果,不僅為自己帶來了廣闊的致富前景,還榮獲了由浙江廣播電影電視局和浙江廣播電視集團聯合主辦的第三屆浙江農民創富大賽創新項目類“金點子獎”,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省農業廳廳長程渭山通過浙江農民信箱平臺向張仲義發來賀信,勉勵他: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創業創富。
在杭舉行的頒獎大會上,省委常委、副省長、宣傳部長葛慧君親手為張仲義頒發了第三屆浙江農民創富大賽創新項目類“金點子獎”的大紅證書。
木耳創富金華第一
歷經商海、見多識廣的張仲義在初嘗“田”滋味后認為:現在的農業既不是爺爺時代千篇一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也不是爸爸年代按部就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集體生產,而是要發展優質、高效、特色持續可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這才大有可為。
張仲義的丈母娘家是“中國黑木耳之鄉”龍泉市,黑木耳生產面積達1.5萬畝,年產干木耳上萬噸,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建立上百個銷售窗口,并出口遠銷歐美、東南亞。
他的老家是被稱為“中國巨峰葡萄之鄉”“中國桃形李之鄉”和“中國香榧之鄉”的浦江,全縣水果栽培面積為9.6萬畝,其中葡萄有5.1萬畝,全縣基本形成了盆地葡萄、北山腳桃形李、南山腳蜜梨為主的水果產業大布局。
龍泉與浦江,木耳與水果。這在常人眼里是毫不相干的兩回事,但在慧眼識珠的張仲義眼中,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浦江每年從果樹上修剪下來的枝條是令人頭痛的田間廢棄物,但果枝粉碎后是人工栽培黑木耳不可多得的最佳原材料。兩者優勢互補、節約省本,為什么不結合起來一起做?
看準機遇的張仲義說干就干。2011年春,他跨鄉鎮到西部山區的杭坪鎮承包了200余畝土地,并聘請了妻子家叔叔、嬸嬸等一幫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親戚前來幫其整地、搭架、裝棒、發菌。經過多方籌備,當年年底,80萬袋黑木耳菌棒終于在浦江安家落戶并生根發芽。這不僅填補了浦江縣種植黑木耳的空白,還成了金華市最大的黑木耳種植基地。
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善思考、肯鉆研的張仲義又根據黑木耳的生長周期和規律,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稻—耳—魚”輪作實現畝產超5萬的新模式。即在收割后的單季稻田中擺放黑木耳菌棒,一個月后,新鮮的黑木耳即可采摘上市,并一直延續到次年5月采收完畢,接著,將袋裝黑木耳菌棒的廢料作為有機肥還田,并移栽單季稻,成活后放水寄養生長周期短、雜食性廣的田魚,等到天高氣爽的金秋季節,單季稻的成熟期,田魚亦可起網上市,剛閑置的稻田又即可擺上來年的黑木耳菌棒。養魚的稻田不使用任何農藥和化肥,該基地生產的稻米和養殖的田魚,價格堅挺,投放市場供不應求。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