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破解農業發展困境。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2016年5月農業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深度融合,以“互聯網+”引領驅動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當前與未來較長時期,改造傳統農業就要加快推動農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互聯網+”將全面改造傳統農業的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經營模式、組織形態與產業生態,是自綠色革命以來中國傳統農業實現趕超發展的重大機遇。
“互聯網+”重構從田間到餐桌商貿流通的新體系
農產品與農資商貿流通體系梗阻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最大痛點。一家一戶的傳統小農經濟無法有效對接建立在工業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城市商貿流通體系,過多的流通環節、過高的交易成本導致農民喊虧、市民喊貴的雙輸局面。另外,由于分散生產的農產品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交易標準、流通標準,尤其是生鮮農產品的標準化難度更大,加劇了農產品流通梗阻。“互聯網+”與涉農商貿流通體系的結合,有利于打破供求信息不對稱、解決農產品流通梗塞、及時滿足個性化需求、倒逼農產品標準化,通過互聯網平臺幫助分散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普通農戶等直接對接市場。
農產品電子商務不僅通過原產地直銷、預售等解決農產品賣難買難問題,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上建立起倉儲物流、包裝設計、品牌營銷與質量溯源等為代表的配套服務,集成提供信息發布、產品展示、交易撮合、貿易結算、物流配送等一站式服務,重構基于互聯網的現代農產品商貿流通體系。
“互聯網+”厚植從農業資源到農業品牌的新優勢
農業品牌建設長期滯后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明顯短板。我國農業品牌建設基礎差、起步晚、發展慢,無論是一家一戶的普通農戶,還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缺乏必要的品牌意識與規劃設計,也無力承擔品牌建設所需的長期人力財力投入。“互聯網+”為各地的名優特農產品加速品牌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社交媒體、移動終端、電商平臺極大地發揮了口碑營銷與網絡傳播效應,低成本孵化了白市驛板鴨、南日鮑魚干、金沙薏米、興化米粉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品牌,一批原本深藏閨秀人未知的地方名特優農產品通過網上地方館、在線產業帶走向千家萬戶。
下一步“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引領農業品牌建設進入新階段。一方面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不斷厚植“互聯網+“的平臺優勢,不斷深化專業分工、瞄準個性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大數據的社會信用體系、線上線下信用評價將不斷完善,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建企業品牌、個人品牌提供良好的信用環境。
“互聯網+”引領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創新新模式
小而散的家庭經營模式是我國農業發展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繼“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模式后,“互聯網+”正在推動信息中介平臺+農戶”“交易服務平臺+農戶”“價值鏈整合平臺+農戶”等模式發展壯大,通過虛擬的網絡平臺為小而散的小農家庭提供了“統”的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生產協同等基礎設施。
盡管“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但仍然局限于對交易環節的改造,“互聯網+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是從農產品交易環節網絡化向農業全產業鏈網絡化拓展。下一步以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一鍵對接產前農資供應、產中耕種收服務與產后流通銷售等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還可以與其他涉農經濟組織開展如農業眾籌、眾包、眾創、分享經濟等形式的高頻次協同合作,形成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虛擬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網絡平臺+家庭農場”將成為我國在傳統小農經營基礎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組織形式之一,是對“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的重大創新。
“互聯網+”培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生態
近年來,以電子商務經濟體為代表的虛擬農業產業集群正在興起,它是傳統農業產業集群在信息化條件下的最新形態,能夠幫助解決我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兩大痛點,一方面幫助解決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互聯網+”平臺能夠低成本地連接、組織、服務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客觀上起到了類似農協組織的作用,同時也避免了農協組織發展機制僵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幫助解決本地產業鏈資源缺乏的問題,“互聯網+”平臺客觀上拓展了傳統農業產業集群的邊界,幫助本地農業經營主體跨產業、跨地域直接對接、整合外部產業鏈資源,構建開放、動態、自組織的農業產業鏈生態體系。
盡管消費互聯網的發展為農業農村引入了品牌營銷、信用認證、支付結算、物流配送、質量溯源、金融信貸等優質服務資源,并在部分地區形成了若干農業電子商務經濟體,但隨著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地理分散的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將進一步實現互聯互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成為虛擬家庭農場、虛擬農民合作社、虛擬農業企業等網絡節點,下一步“互聯網+”將對打通農業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虛擬農業產業集群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與二三產業發展融合,在傳統橫向電子商務的基礎上,縱向電子商務將在整合全產業鏈各個環節方面釋放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以C2B為代表的新興農產品電子商務正在出現,將推動農產品銷售的互聯網化進一步向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服務等全流程延伸,最終形成以“農業虛擬產業集群”為表現形式的第六次產業。另一方面,農村電子商務與縣域經濟發展融合,并催生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電子商務園區,以縣域為單元形成農業信息經濟。
“互聯網+”筑牢以云網端裝備現代農業的新基礎
盡管我國農村信息化環境不斷改善、農業信息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但全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用上互聯網,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農業機器人等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范階段,缺乏用得起、用得好的農業智能裝備。下一步要把基于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智能裝備、數據服務引入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服務,重點發展“三張網、一朵云、一個端”。第一,鋪好農村互聯網、物聯網、進村入戶服務網“三張網”,依托寬帶中國戰略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因地制宜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加快寬帶網絡向自然村延伸,圍繞水稻、玉米、棉花、奶牛、水產、蔬菜、花卉等領域,選取農產品主產區、墾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推廣物聯網應用,依托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加快推進全國村級信息服務站建設,把村級信息服務站所需的電子商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便民生活設施納入新農村建設整體規劃統籌考慮。第二,發展農業云,在各地現有農業生產經營數據中心建設基礎上,整合構建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鼓勵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行業協會等建立區域性、行業性專有云,部署實時應用為主的中小型數據中心。第三,推廣適應農業農村發展需求的智能終端,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業需求的智能終端與設備,推動設立農業智能終端購置補貼制度。(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