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德迅:“90后”合伙返鄉創業種菌菇上演現實版“中國合伙人”
近日,安徽宣城宣州區洪林鎮食源生態農業園的食用菌大棚內,菌香彌漫。
一名年輕小伙小心翼翼地采下一朵猴頭菇,如同珍寶一樣捧在手心。其他4名年輕人也分頭檢查大棚菌菇的生長情況。這5名年輕人雖然來自不同地方,但同屬一所大學,并且此前都是各個企業的高薪工作人員。然而2014年,為了大學期間的共同理想,他們同時辭去工作,來到宣州區當農民,種菌菇,上演了現實版“中國合伙人”。
五人行 做起現代農業
今年27歲的魯德迅是宣州區朱橋鄉人,大學期間搞了4年生物與食品工程研究的他,一直希望能做出一種以綠色食用菌栽培及技術改良為主,生態養殖為輔,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現代農業項目。
“現在城市對農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畢業后,一次聚會讓自己和其他4名朋友更堅定了這樣的想法。于是,搞創業,種植珍稀食用菌的決定開始落地生根。
僅僅幾個月時間,5名年輕人辭去自己相對穩定的工作,共同來到宣州區洪林鎮實現自己的夢想。初期,附近的老百姓都對這群“黃毛小子”的行為很不屑。“90后能吃多少苦?肯定干不長!”但他們卻用自己的行動,粉碎了當地人的不信任。為了盡最大限度地節省開支,從廠區搭建到做排水系統,5人自己動手,親自拌水泥、搬磚頭、砌圍墻……
2015年3月份,占地100多畝共6個食用菌大棚的種植基地漸漸嶄露頭角……
搞創新 培育反季節菌菇
說到食用菌種植基地的“看家”菌類,當屬猴頭菇和秀珍菇。
記者在食用菌種植大棚內看到,低矮狹長的菇棚內,一排排支架上,密密麻麻的菌包壘成壯觀的“兵陣”狀。不少菌包上都長出一個個肥頭大耳,外形酷似猴頭的猴頭菇。
“猴頭菇原產地在東北,5月份的時候早就不出菇了,但是我們這里不一樣。”魯德迅的合伙人阮栓隨手拿下一個布滿白色菌絲的菌包說:“我們特意研發種植的是中溫型猴頭菇。”
也就是說,普通猴頭菇適宜的溫度在16—18度。而這里猴頭菇的生產溫度則在18—25度之間。出菇時間比原產地的猴頭菇要往后延長1多月的時間。
“這樣的做法就是想打反季節這張牌,提高經濟效益。”阮栓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個棚里有6000多個菌棒,平均每根菌棒產猴頭菇1斤左右。進行反季節銷售后,每斤菇子能多賺4元左右,1個大棚就能產生純利潤3萬多元。”
和猴頭菇情況類似,秀珍菇也進行了錯峰銷售。秀珍菇是中低溫型食用菌,以前只能在冬天看到其身影。在5個年輕小伙子的努力下,反季節秀珍菇的試種成功,大大突破了秀珍菇生長對氣溫的依賴,下一步食源生態農業園的秀珍菇將有望源源不斷地送上當地市民的餐桌。
做科研 廢棄菌棒獲新生
如何處理廢棄的食用菌棒,一直以來是不少農民需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按以往經驗,很多農戶會將其焚燒或者扔掉,這樣不僅占地方還污染環境,產生的有害菌還影響食用菌的產量與品質。
食源生態農業園里的5個小伙子,一直在為此事動腦筋、想點子。“利用微生物制劑處理菌棒后,菌棒可以廣泛用于無土栽培。”另一名合伙人王廣維指著實驗室內的一些碎屑告訴記者,這就是廢棄的食用菌棒,在廢棄菌棒上可以直接種植植物,成為植物們天然的有機肥,并且后續不需要進行人工灌溉和澆肥,具有節肥的優點。“經過技術加工后,廢菌棒就‘變身’為最受歡迎的肥料,還能實現二次增收,改變種植食用菌帶來的生態環境危害,實現我們發展綠色的生態農業夢!”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