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8-29
來源:今日頭條
走進陜西安塞縣建華鎮郝家坪村的香菇種植大棚,一摞摞的香菇菌棒排列有序,整齊地擺放在菇棚內。
“現在棚內有23萬個香菇菌棒,其中有14萬個菌棒已經開始轉色,再過一段時間就能大量出菇了。到時候,我們預計將售鮮菇35萬斤左右,收入達140多萬元。照這么計算,今年下來,我們村的貧困戶就能全部實現脫貧。”
大棚內,郝家坪村64歲的原支部老書記卜海升樂呵呵地介紹著他的致富新產業。
把廢料變成“錢串串”
說起卜海升引種香菇的初衷,純屬偶然。
2012年春季,卜海升去外地考察學習。“我們村為什么就不能生產香菇呢?”學習時,看到外面食用菌產業很紅火,卜海升瞅準了這一致富商機,決定發展香菇種植項目。
說干就干,卜海升馬上到河南西峽等地進行考察、培訓和學習。2012年秋季,在建華鎮政府的幫助下,他建起了第一個香菇大棚。
說起種香菇,卜海升稱自己“都是種香菇能手了”。“香菇種植的主要原料有木屑、麩皮、石膏等,就是將廢料變成了搖錢樹。
而且生長完以后的香菇菌棒也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還田,整個流程不給環境造成損害,是一個生態循環的經營過程。香菇生長期較長,需要干燥、強光、大通風、大溫差的生長環境。”卜海升說,自己還請教過專家,陜北的氣候很適宜香菇生長。
就這樣,卜海升一邊學習,一邊摸索,慢慢地積累出了不少種植香菇的經驗。“種香菇,任何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卜海升說,“香菇生長很快,成熟的香菇長得肥嘟嘟的,到了采摘的時候,必須采摘。如果采摘得太遲,哪怕是只過了一夜,香菇就長得菇腿很高、菇傘很大,烘干的香菇肉薄賣相差,賣不了好價錢。”
用香菇撐起“脫貧夢”
郝家坪村是安塞縣建華鎮的一個貧困村,全村240戶人家就有48戶貧困戶,卜海升在該村做了36年的村支部書記。
為了更好地發展產業,壯大經濟收入,帶動村里群眾共同致富,在建華鎮政府的幫助下,卜海升發動村干部、黨員、群眾發展香菇產業,將懂技術、會管理的黨員、群眾帶到河南西峽、神木、西安等香菇種植基地進行考察學習。同時,與相關部門聯系技術人員,對香菇種植戶進行實地培訓學習,參加人數200多人次,使每戶菇農熟練掌握香菇種植管理技術。2012年底,卜海升成立了創新香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香菇種植協會,注冊了“郝家坪香菇”綠色食品商標,做了包裝箱,銷往縣內及延安市周邊地區。
“今年香菇批發售價5元一斤,市場價格穩定,菇農收入可觀。現在香菇種植戶的積極性很高,不僅我們村,還帶動周邊村戶,參與人數達50多戶,吸納貧困戶30多戶,栽種香菇23萬袋。
對于沒有啟動資金的貧困戶,合作社還實施‘借棒還菇’,為貧困戶免費提供大棚和菌種,貧困戶收菇出售后再還錢。貧困戶也可在合作社打工(裝菌棒、排列、采摘等工作),有52人長期在家門口打工。”卜海升說。
貧困戶石建強說由于家庭貧困,家里兩個孩子雖然考上大學,卻因為沒有學費面臨著輟學。種植香菇后,半個月就賣了兩萬多元,孩子的學費也有了著落。如今,石建強憑借種植香菇,供養三個孩子上大學,他再也沒有為孩子的學費、生活費發過愁。
貧困戶卜政剛的妻子是殘疾人,夫妻倆沒有技能,也沒有致富門路,只能靠攬零工貼補家用,生活過得極為艱苦。自從種植香菇以后,卜政剛不僅在合作社入股分紅,平時也在合作社中裝香菇菌棒、采摘香菇,掙的錢供兩個孩子上大學。今年,夫妻倆還在鎮上買了房子,日子越過越好。
卜海升說,下一步他計劃在郝家坪村建立香菇生產基地,將香菇種植擴大到100萬棒以上,再帶領群眾種植平菇、杏鮑菇、金針菇等其他食用菌,帶動更多村民脫貧致富。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