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菌草源”石碑在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成。
對此,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表示:“從‘以草代木’發展食用菌開始,菌草之路越走越寬。設立這樣的一個石碑,是為了激勵所有菌草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發源于福建的菌草產業發展成為我國戰略型新興產業,把菌草從技術發展成為一門新興學科。”
福建是菌草的發源地,菌草技術正是從福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在“菌草源”石碑下,回憶起30年的“菌草緣”,林占熺感慨頗深。
1983年,在閩西長汀故鄉之行中,林占熺發現不少發展食用菌的地區,用闊葉林的椴木來生產香菇,大量消耗森林資源,“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所見所聞向長期從事真菌研究的林占熺提出了一個緊迫的新課題:如何“以草代木”發展菌業,既幫助農民致富又保護生態?從此,他開始了一系列“異常行為”:棄“仕”從“科”、舉債建實驗室、四處尋找能變成“山珍”的野草……從此,林占熺開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試驗。
1986年,林占熺用芒萁、五節芒等野草栽培出香菇、木耳等食藥用菌,“以草代木”栽培香菇的夢想終于實現。此后,他從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篩選、培育出菌草45種,適宜用菌草栽培的食藥用菌種類55種。菌草技術從此誕生。
199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把菌草技術列入“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外經貿部把它列為“發展中國家實用技術培訓與援外項目”,菌草技術從此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非、盧旺達、巴西、馬來西亞、斐濟、泰國等9個國家均已建立了示范培訓和產業發展基地,從菌草培訓班走出的5431名國際學員已經成為101個國家里“留得下、不會走”的菌草專家。
菌草事業在艱難坎坷中迎來了曙光。2002年,福建省政府批準福建農林大學創建菌草科學實驗室,福建有了全國第一個菌草科學實驗室。此后的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科技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改委菌草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正是在這一實驗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此期間,林占熺在繼續做好“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菌草技術扶貧、援外工作的同時,帶領團隊不斷地把菌草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進一步向前延伸,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突破、新成果。
近些年來,林占熺團隊把更多精力放在用菌草生態治理上,放在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上。團隊在內蒙古阿拉善的烏蘭布和沙漠東緣,黃河上游、黃土高原等沿河兩岸開展種植菌草固沙防沙產業扶貧的研究與示范。他設想:在2021年“第一個百年”到來之前,有計劃、有步驟地沿著黃河沿岸設立80-100個菌草技術示范基地,建造保護黃河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菌草生態保護帶,讓菌草治理修復黃河初見成效。為此,2013年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向他頒發了“世界生態安全獎”,林占熺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人。
如今,菌草之路越走越寬,菌草發展的目標也越來越明晰。
“‘十三五’期間,我們力爭讓菌草在福建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成為黃河生態安全的一個重要屏障,在全國500多個貧困縣發揮產業精準扶貧的作用,這是我們近期的目標。”林占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