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農技員能代表國家去援外,在普通人看來已經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經歷。然而,有這樣一個人,不僅兩次援外,還享譽異國,不得不讓人贊嘆。
他,就是邵武市沿山鎮食用菌農技員陳克華。結束了為期兩年零一個月的援助斐濟菌草技術合作項目后,今年10月1日,陳克華再次回到家鄉。
回國至今,他一刻也沒閑著。處理援外相關事宜,又被邵武市扶貧辦請去給全市鄉鎮菇農培訓……
去斐濟之前,陳克華就作為食用菌高級農技專家,被派遣至厄立特里亞執行援外任務,開展食用菌栽培試驗示范項目。異國他鄉,條件艱苦,可他因地制宜,憑借扎實過硬的專業技術,“無中生有”,在遙遠的非洲打造出菌草產業,被當地人稱為“明星產業”,同時,還被當地電視臺拍成紀錄片播出,他也因此被譽為斐濟的“科技明星”。
2014年8月,陳克華被派至斐濟開展援外項目。這一次,他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組建了一個團隊,名為援助斐濟菌草技術合作項目組,共5個人,組長是有著近20年援外經歷的福建農林大學教師,顧問是國家菌草研究所所長、國家菌草首席科學家,而陳克華是負責在露天和零下環境中栽培食用菌。
斐濟是一個旅游島國,只有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引進的雙孢蘑菇,沒有人工種植的食用菌種,陳克華團隊就是要打造特色海島農業,讓斐濟成為南太平洋的示范中心。以往,來自韓國、日本等國的專家在此地人工栽培食用菌,均以失敗告終,這對陳克華他們來說,同樣是大難題。從第一次種植失敗到調整方案,到第二次失敗后再調整方案……他們想出覆土種植,又在報廢的集裝箱和芒果園種植菌草,經過1年多的反復摸索,終于探索出包括靈芝、紫孢平菇、草菇等8種菌草在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種植方法,并在當地推廣種植技術,扶持50多戶農戶種植。斐濟多家報紙和電視臺對此進行大量報道,還被斐濟總統盛贊“技術非常棒”。
很多人尋思著,這樣一個鄉鎮農技員是怎樣“煉”成的?陳克華認為,這離不開自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優勢。出生于1965年的陳克華,從小就跟著父母在自家田里種菇,并對種植食用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1985年,他通過洪墩鎮政府的招聘考試,考到當地食用菌站。1990年,他考上福建農學院的園藝系,畢業后分配到沿山鎮食用菌站,一干就是20多年。在沿山,他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技術,在當地發展竹蓀、草菇、杏鮑菇等食用菌產業,還到閩北各縣市開展食用菌種植培訓,組織多項食用菌種植技術項目,并獲得省級科技獎。他的身份既是技術員又是農民,農民種菇有問題找他,他就下田指導,碰到自己不懂的,就對接省農科院專家,往返于農民與專家之間,練就了一身“實戰”技術。
陳克華坦言,在聚集國家智慧的平臺上,他學到了很多,技術也提升了不少。回鄉后,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將繼續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更好地服務家鄉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