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種香菇,要么就是菇棒質量差,出菇率低,沒產量,要么就是菇價低,沒產值。現在我們成立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鋼架塑料大棚,蓋起了保鮮凍庫,我們的香菇成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了,現在我們的菇農效益好,收入高,有了好收成。”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趙立東和我們聊起來。時值隆冬,我們走進了藏在深山的施甸縣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基地,感受熱騰騰的豐收。
藏在姚關大烏邑將臺山頭的幾百個現代農業塑料菇棚,一排整齊的廠房,一幢600立方的冷庫在冬日的陽光里泛著亮光,一框框散發陣陣香氣的香菇,一群群排隊交菇的菇農,大家談論著今年香菇的產量,正在暴漲的價格,懷揣勞作收入,喜悅洋溢在每個人臉上。“我們種得的香菇不愁賣了,有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收著呢。”跟隨趙立東種菇多年的李松林向我們曬起了他的香菇收入:“我今年冬菇種了9萬棒,每棒利潤有一元多點,今年冬菇收入有十萬左右,這全靠我們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趙立東大哥帶領我們種香菇走上了致富路。”李松林,蒜園村中寨二組村民,搬來姚關大烏邑將臺山頭種菇已經八年,說起種菇經歷,他感慨的說:“如果沒有趙立冬大哥的組織,我們沒有這樣穩定的效益,以前我們靠公司供應菌棒,靠公司收購,但是公司供應的菌棒出菇率低,交售時候菇價低,一年到頭沒什么收入,當時我們幾乎沒信心種菇了,趙立冬大哥組織我們自己生產菌棒降低成本,帶領我們考察市場,尋找買家,終于走出一條產供銷的道路,現在我們不再擔心種菇效益了。”
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建于2009年,目前擁有112戶社員,140畝香菇種植基地,合作社采用“基地+農戶+股份+市場”的生產經營模式,菇農是股東,股東也是菇農,自己生產菌棒,自己分揀菇類,自己組織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實行當月結算,年底分紅。2016年,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年收購香菇900多噸,實現銷售收入800萬元,實現盈利240萬元,社員戶均純收入達20000多元。并帶動本鄉村民香菇種植600余戶,成為當地菇農心中最可靠的種菇合作社,而趙立東自己每年種菇20萬棒,是合作社最大股東,是當地有名的“種菇王”。
“我們專業合作社所有菇農都是股東,大家都把合作社的事當自己的事來做,只有合作社做大做好,才能實現菇農和合作社雙贏。”趙立東深情的說。說起創業初始,趙立冬做過貨運,做過生意,外出打工,因看好香菇市場最終選擇香菇種植。剛學種香菇那年,因為購買的菌棒質量不過關,當年虧損達6萬元,迫使他自己進設備做菇棒,第二年因香菇市場低迷,把香菇交給當地的公司,他沒有賺錢,迫使他走出施甸,到外省考察市場。他把香菇賣到省內外,并且價格高于當地收購價,周圍的菇農紛紛找上他,要求和他搭伙做,就這樣成立起了施甸亞新亞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他說,香菇質量決定了出售價格,為從源頭提高香菇質量,他每年邀請縣農廣校專家為合作社社員講課、培訓。通過施甸農廣校多年培訓,為合作社培養了一大批像李松林一樣的種菇高手,提升社員整體種菇技術,提高香菇產量,增加菇農收入,為合作社平穩發展坐實基礎。
目前他的合作社固定員工多達20多名,每年提供周邊群眾季節性崗位1000余個,拉動勞動力需求3000多人,基本都是合作社社員,他說:“只有讓社員參與到香菇產銷運作中來,社員才會把合作社當家來愛!”。趙立冬這個山里漢子帶領當地人種菇致富,成了大山深處的“香菇王”。